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為指導災區開展污染防治、防疫、飲用水安全、廢物處置、過渡性安置區建設等方面工作,環境保護部組織有關科研單位,全力以赴地投入地震災區有關技術指南的制定工作。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陸續制定出臺了《地震災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技術指南(暫行)》等7項技術指南。
抗震救災工作的初期,災區飲用水安全問題比較突出。5月17日晚18時,環境保護部召開抗震救災指揮部第五次會議。會議決定,根據前方工作組的要求,由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組織制定地震災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技術指南、地震災區飲用水安全保障應急技術方案、地震災區地表水環境質量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監測技術指南三項技術文件。會議結束后,科技標準司立即研究、確定了技術文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文件編寫組,連夜召集或聯系有關單位專家啟動了文件編制工作。
5月17日,參加文件編制工作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保護部環境標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中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和沈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等單位的專家,放棄周末休息時間,全身心地投入了緊張的工作。同時,密切關注不斷發展變化的抗災形勢,及時調整文件內容。
經過60多個小時的連續奮戰,數易其稿,至5月20日早晨形成了3個技術指南草案。上午9時,按照正在抗震救災前線指揮的周生賢部長盡快完成編制工作、及早發布的指示,科技標準司緊急行動,在不到5個小時的時間里,完成了技術指南的征求意見、修改、起草發布公告、報批等工作。并連夜將技術指南的內容印制成《地震災區飲用水安全工作技術指南》小冊子,于5月21日上午快件發往災區各省市。
《地震災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技術指南(暫行)》、《地震災區飲用水安全保障應急技術方案(暫行)》和《地震災區地表水環境質量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監測技術指南(暫行)》,分別對地震災區飲用水水源選擇、水源保護區的劃定與保護、影響水源危險因素預防和監控、飲用水凈化處理、水源水質監測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此后,隨著抗震救災形勢的變化,受災群眾安置和災后重建成為工作的重點。5月27日,環境保護部根據救災工作中存在的醫療廢物安全處置、臨時安置區的環保管理等問題,決定制定地震災區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技術指南和地震災區過渡性安置區環境保護技術指南等兩項技術文件。科技標準司再次召集專家,啟動編制工作。根據災區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安置區建設形勢嚴峻、管理能力薄弱等實際情況,設置了切實可行的技術內容。5月30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了兩項技術指南。同時,科技標準司根據部領導的要求,印制了《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相關國家環保標準和規范性文件匯編》和《地震災區環境保護工作規范性文件匯編(第一冊)》,與兩項技術指南一起發往災區各省份。
隨著災區過渡性安置區建設進程加快,過渡性安置區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地面水體,對下游飲水安全造成威脅,而安置區大量的生活垃圾也將成為災區發生疫情的重大隱患。科技標準司于5月28日組織清華大學、北京環科院、中國環科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衛所、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等單位的專家組成兩個技術指南編制組,編制《地震災區過渡性安置區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和《地震災區過渡性安置區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技術指南》,以指導安置區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施的同期建設。
由于災區過渡性安置區存在較多特殊性,所要選擇的技術路線與常規的成熟技術路線不同。為使技術文件對災區具有切實可行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專家們對每一條技術路線都反復討論,經過連續4個晝夜的緊張工作,完成了兩項指南的征求意見稿。
6月3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了《地震災區過渡性安置區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和《地震災區過渡性安置區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技術指南》。兩項指南分別對地震災區建設過渡安置房時需要配套建設的糞便和污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裝置、污水消毒裝置等環保設施的工藝技術、工程設計、設備選型、施工安裝和運行管理的技術要求,以及地震災區過渡性安置區生活垃圾處理的一般原則,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等環保相關技術要求作出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