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關乎農業可持續發展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與農業——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世界糧食安全”,突出了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意義。專家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是生物多樣性,物種和遺傳多樣性為農業提供了適應變化和維持生產的能力,生態系統多樣性為農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然而,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超過了歷史上的其他時代。60%的生態系統服務因為人類活動而日趨惡化,不可替代的物種滅絕速度也在加劇。與氣候變化相連的極端氣候事件,給農作物造成了巨大破壞,農業產量不斷下降,全球糧食儲備處于歷史低位。 農作物和畜禽多樣化是應對全球糧食危機的重要保障,我國科學家袁隆平教授正是利用了野稗的遺傳多樣性,創造了雜交水稻的高產量,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思路。目前,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制定措施,為實現2010年的生物多樣性目標而努力。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因素納入國家農業政策,鼓勵開展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培訓、教育、咨詢,加強對農業系統的可持續管理,確保子孫后代能繼續享有各種資源。 為做好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保護辦公室舉辦了生物多樣性知識培訓班,向媒體和高校的學生介紹相關知識;與中國郵政公司合作發行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郵票;并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播出“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創生態文明”的公益廣告。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9次會議日前在德國波恩召開,中國派出了由環境保護部牽頭,外交部、財政部、科技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香港特別行政區等代表組成的代表團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