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將在東南五環外,新建一處大型農貿市場,與豐臺區的新發地市場遙相呼應,一來幫助京郊農戶拓寬農產品銷路,二來完善全市農產品供給網絡,充盈市民“菜籃子”。昨天,本市首次召開都市型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聯席會。會上談到培育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籌建新的大型農貿市場,正是這一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
籌建中的這座大型農貿市場,將坐落在東南五環外的朝陽或者通州。建成后,市場將與京郊農戶緊密聯合,幫助他們拓寬經營渠道,逐步杜絕“賣菜難”、“菜賤傷農”等現象的發生。同時,市場還將廣泛吸納全國優質農產品進駐,以此完善本市的農產品供給網絡,一定程度上抑制蔬菜市場價格異常波動,保障市民隨時能買到實惠的新鮮菜。
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配合籌建中的大型農貿市場,本市將上馬一系列都市型農產品流通服務主體工程,例如:在今后三四年間,培育10個大型物流配送龍頭企業形成聯合配送網絡;扶持10個規模較大、跨區域聯合、帶動農戶多、運行規范、農民增收效果明顯的產銷合作聯合社;還將培養5000名農村經紀人,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支持經紀人成立各級各類農產品流通合作經濟組織。
打造農產品流通服務主體工程的同時,本市還將通暢諸多基層流通平臺。如在京郊新建150家農產品“鄉村超市”,在順義北務、大興西沙窩、平谷和延慶八達嶺等主要農產品產地建設一批中小型批發市場。冷藏設備對于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保鮮至關重要,因此本市也將鼓勵相關單位,配套建設冷藏保鮮和流通加工設施,實現瓜菜采摘后快速預冷、商品化加工處理和上市旺季入庫冷藏保鮮等功能,保證菜質新鮮。
新的大型農貿市場建成后,京郊農戶有了更廣闊的銷路,但這并不表示會對良莠不齊的菜照單全收。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本市正在建立農產品生產和標準體系,以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的供應鏈標準化,保證農產品品質。市政府還將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主持或參與制定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標準。市政府還將推行農產品流通市場準入制度,以去粗取精保證市民“菜籃子”質量,同時建立市場預警制度、市場儲備制度,初步制定出一套適合農產品市場的規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