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特色信息的口袋地圖,免費的手機導游地圖,能夠演繹北京古老歷史甚至是一棟建筑歷史的特色地圖……2015年以前,各種方便、有趣的個性化地圖將為市民的生活和出行服務。昨日,《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規劃》正式發布。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市民手中的地圖更為好用。
手機地圖公園內當導游
手機不僅能刷卡、能購物,還將引領著游客在景區中一探究竟,當一回導游。在“十二五”規劃中,本市將完善全面反映北京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文化等內容的動態電子地圖網站。加強對測繪地理信息歷史資料的管理,提升互聯網地圖、導航電子地圖、手機地圖等服務能力。
市規劃委委員葉大華表示,本市的測繪部門和旅游部門將聯合開發一套“手機導覽地圖”,游客到達旅游景點附近時,手機可接收到該景點的旅游導覽地圖。
“這套導覽地圖的內容是免費的,市民接收手機地圖導游,只會占用正常的手機流量。”葉大華說,和一般的導航相比,這套手機地圖軟件功能更強大,“你爬上長城,它就能引導著你爬長城,你進了頤和園,頤和園園內的方位圖立刻顯示在你手機上。”
目前,市面上的地圖還是以單張的居多,而一些針對性強的地圖冊則存在部分信息滯后的現象。記者了解到,地圖主管部門已經考慮制作各種各樣的口袋地圖冊,市民可在新版地圖冊上查到更立體、更準確的樓宇、市場信息。
上網感受四合院的“活歷史”
若不是走進哪條胡同中,你也許不知道胡同里還藏著一個曾經有名的院落,更無從了解這深宅大院中的悲歡離合。目前,市規劃委和市地方志辦公室已經開始收集各種地理、歷史信息,院落的歷史,院子的興建、興盛、衰落和被保護的過程,將在網絡上全景展現。
這一套系統,就是基于目前地理信息加工而成的北京歷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統。對于老百姓來說,它將會成為一張 游歷北京歷史的活地圖。
“這套系統中將包括文化遺址、城市古建、歷史景觀、名人名居、城市紀念物、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地下文物埋藏區、古河道等相關歷史文化地理信息等內容。比如一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郡王府,現在市民在那個區域已經看不見了,但我們會在網上給予復原。”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品祥說,這套系統主要將穿插建筑場景、歷史沿革甚至包括一些故事,以二維電子地圖、三維建模場景以及多媒體等形式展示歷史文化資源。
記者了解到,除了區縣已經掛牌保護的四合院以外,這一系統還將對明朝、清朝的北京地圖有一個完整的呈現。市民可以將古今地圖相互疊加,感受小到一間瓦房、大到整個城區的歷史變化。“到時候無論是有名還是沒有名的歷史場景、建筑文物,都能從這張圖中找到,游客在實地游覽以前,也可以先從這張圖上探尋一下北京的歷史。”陳品祥說。
最早,這張地圖將在2013年推出第一期,東西二城的文物建筑、景觀、河道,都將清晰地呈現在網上,隨著其他地區數據的陸續收集,這張圖將展現出全北京在不同時期的歷史場景全貌。
相關新聞
無人機加盟地圖測繪
科技讓人們的生活愈發便捷,地圖花樣翻新的背后也有高科技的支撐。“十二五”期間,本市還將建設3到5座衛星定位連續運行基準站,推廣無人機等低空遙感數據應用;采用多種途徑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遙感資料,利用自主測控的北京系列小衛星,整合多源衛星遙感數據等。
目前,本市已經有兩架無人機,在遠郊區縣的城鎮上進行過測繪作業。而隨著主管部門對1000米以下低空飛行限制的放寬,無人機將對遠郊區縣的采礦、綠化監測發揮更大作用。
“如果遇到突發情況,這些設備還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市勘辦副主任王金坡說,本市的數據庫相當完整,而硬件設施可以一分鐘打印出超過7平方米的大比例尺地圖。有需要現場測繪的,工作時間里一個小時就可以組建團隊趕赴現場。
以今年為節點,本市的標準比例尺地圖更新速度至少都加快了一倍。其中1:500比例尺地圖從兩年更新一次,縮短為半年更新一次;1:2000比例尺地圖從3年更新一次,縮短為每半年更新一次;1:10000比例尺地形圖從平原地區4年更新一次、山區8年更新一次的頻率,加密為平原地區每年更新一次,山區4年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