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袁貴仁:異地高考方案10個月內公布

2012-03-04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從2010年7月起,全國各地的隨遷子女家長先后提議“取消中高考戶籍限制”。他們發起的《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呼吁書》簽名活動,已經征集到超過9萬個簽名。

    3月1日,全國眾多“隨遷子女”家長發布了致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公開信,要求代表委員在“兩會”上關注教育公平問題,推動“取消高考戶籍限制”政策盡快落實。

    公開信指出,當前全國已有2.6億流動人口,其背后是5800萬留守兒童和2700萬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問題一日得不到解決,就會有數千萬的孩子面臨失去良好教育的困境,會有數千萬個家庭遭遇分隔兩地的痛楚。

    截至兩會開幕前,已經有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盛連喜等17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回復家長,表示關注此事,并將在兩會提出議案提案。

    昨天(3月3日),列席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開幕會的教育部長袁貴仁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異地高考改革方案將在10個月內出臺,現在已經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此前,山東省已在全國率先突破高考戶籍限制,從2014年起將允許非戶籍考生在山東參加高考。對此袁貴仁表示,教育部醞釀中的異地高考改革方案與山東出臺的政策“思路上一致”。從去年1月起,教育部就在各省市展開方案調研、對接和征求意見的工作,現在已經到了最后一個時期,很快就會出臺。

    袁貴仁說:“我們鼓勵各省市結合實際,盡快推出異地高考方案,有些省市確實存在難度的,教育部將具體協調。同時,異地高考也不意味著完全放開,而是存在‘條件準入’:一方面要考慮城市的承載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長滿足在當地工作等條件。”

    談及方案公布時間表時,袁貴仁爽快地表示:用不了10個月。

    當天接受采訪時,袁貴仁也正面回應了現在越來越多學生放棄高考、高中畢業就到國外求學的現象。袁貴仁說,這種情況確實在增多,原因之一是現在開放力度越來越大,更多中國家庭有能力送孩子到國外學習。他補充說,“我相信大家最終會選擇中國的高等教育”。         (鐘欣)

    ■改革歷程

    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長袁貴仁在兩會上首次表態正在調研“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方案。

    2011年7月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了解決思路: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已經在城市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習,那么他們就有權利在所在城市參加高考。

    2011年8月溫家寶總理表示:“要逐步健全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由輸入地政府負責;抓緊研究制訂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2011年10月24日張千帆等15位法律教育學者曾聯署致信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再次呼吁“廢除高考戶籍限制”。

    2011年10月29日隨遷子女家長發布《異地高考“民間方案”》,建議各省區市以學籍取代戶籍作為高考報名依據,允許非戶籍居民子女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

    2012年2月教育部在2012年工作重點中表示,今年將著手制定隨遷子女升學考試辦法。

    典型案例1

    回鄉水土不服成績一落千丈

    今年年初,北京100多名家長來到教育部信訪辦,遞交了他們收集的數萬個全國家長簽名,希望教育部能早日促進異地高考,放開高考的戶籍限制。這一年多來,每個月他們都要自發來到教育部和各地的教委,詢問該項工作的進展。

    來自房山的何女士是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現場就抹了眼淚。她來自四川廣元,17年前在北京生了兒子,兒子從小就在良鄉生活上學。可是到了中考的時候,因為意識到無法在北京高考。何女士只能辭職陪兒子回到廣元,可是廣元對于她的孩子是一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圈子,甚至連老師上課都經常用當地的方言。這一切徹底讓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僅因為水土不服,母子倆都大病一場,而且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半年后,無奈的何女士只能帶著兒子回到北京,“初中畢業的時候在良鄉二中屬于上游,而如今轉到了普通中學,成績已經跌落至倒數第二”。面對這樣的成績,孩子已經逐漸喪失了高考的信心,這讓何女士非常痛心:“我的孩

    子就是北京生北京長,可就是因為這個政策,要和高考無緣嗎?”

    典型案例2

    從小“不一樣”心理影響更大

    老家山東的小劉今年讀初三,這個學期開始,她周圍已經有五六個外地戶籍的同學陸續轉學回老家,而原因全部是無法在北京高考。其中有一個是她從小最好的姐妹,不僅是他們的班長,而且每個月的月考都是第一名。

    小劉相對幸運的是,由于家境不錯,被轉入了北京一國際實驗班,估計今后將通過出國避開高考。但是她最近每晚都會做夢,夢到那些離開她的朋友,夢到她們分開時無奈的眼神。據她了解,很多轉學回老家的同學,都說念完初三就不再讀書了。

    她父親最擔心的是因此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從小,她們就會意識到自己和其他北京孩子是不同的,小時候有不同形式的贊助費,現在老師又總會催她們盡早考慮以后的發展,慢慢就會有自卑心理。”他已經發現自己的女兒因為這一次的變故,開始變得沉悶。

    ■試點方案

    讀全高中就可在山東高考

    日前,山東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凡在該省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可就地參加高考的新政,“異地高考”就此從山東省破冰。《山東省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中明確,從2014年起,只要高中全在山東省就讀,外省考生也可在山東參加高考并參加錄取。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議論無數,其中大部分都是拍手贊同。有網友留言認為,放開高考戶籍限制,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象征,在現代社會任何的地域歧視都可以看做是一種不公平,多希望這是一個開端,能在全國全面開展那該多好。

    在高中校長和教育研究者看來,推出這項政策有著更為“便利”的原因:山東歷年高考門檻較高,其高考分數線在全國不是最高的也肯定在前幾名,所以有意愿在山東參加高考的外省籍考生肯定不會很多,這使工作便于開展。

    ■民間方案

    以學籍和父母常住地認定

    去年11月,主要由非京籍家長組成的北京教育公平志愿者曾結合專家團隊,共同發布了《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方案建議:不再把戶籍作為高考報名的限制條件,高考報名資格依據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的標準認定。

    方案公布后,許多北京本地人在微博上發表評論表示反對,認為這些隨遷子女如果能在北京參加高考侵犯了本地人的利益。對此,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這種觀念是非常狹隘的。許多大城市的發展都是以全國的發展為基礎的,所以,應當是以平等作為前提,依據理性改變現有體制。他認為,戶籍不僅不應成為高考的限制,也不應成為人們生活與職業生涯上任何一種自主選擇的限制。而依據在某地的連續學籍而非戶籍來確定一個學生是否有在某地高考的權利,或許是一種更合理的選擇,也是社會損耗最小的選擇,并且是可行的選擇。

    ■北京落點

    異地高考要結合人口調控

    北京市教委之前表示,正在研究關于人口有效調控的政策措施,在京務工人員子女在京參加中高考的問題也已納入北京市人口有效調控的政策框架中考慮。

    得知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的最新進展,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這是民意所向。他認為,在北京地區,要接納非京籍學生參加高考,難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北京的外地務工人員數量大,需要接納的隨遷子女人數多;二是如何平衡北京當地居民的利益,處理好這個涉及孩子受教育權的問題。

    儲朝暉表示,異地高考推行的難度在北京、上海等地相對較大,主要是因為在這些城市,公眾受教育權利的差距較大。而目前解決非京滬籍隨遷子女升學問題的焦點已經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門,而在于兩地戶籍管理部門和北京、上海兩地的政府。

    儲朝暉認為,如果整個社會城鄉之間不存在不均衡、不平等的問題,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哪里高考就不會成為問題,在隨遷地高考也不會成為問題。而現實的狀況是,教育資源在分布上是不均衡的。一旦取消戶籍限制,“高考人口”向大城市和錄取分數線低的地區大量遷移將會發生。所以,解決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的方案,可分為大方案和小方案。

    儲朝暉解釋,大方案就是要在高考機會存在不平等的城鄉、不同地區間縮小差距,在全國范圍內提高高考的面上的公平程度,不能讓北京、上海的考生升入高校的機會與河南、山東、安徽的考生升入高校的機會存在明顯的差距,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它們現有的差距盡可能縮小;小方案,則是要考慮到城市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客觀需求,為這些人的子女在就讀地高考提供切實的方便。對于這個小方案的決策,從現有的行政體系實際情況看,不應是全國一刀切,而應該給出全國性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由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方案,“不能讓隨遷一代被戶籍絆倒”。

    其他提議

    1.取消戶籍論:認為戶籍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應取消戶籍

    2.素質教育改革論:中國教育應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變革

    3.統一高考論:全國統一高考試卷

    4.錄取比例分配論:名校高考錄取比例按各省參加考試人數等比例分配

    5.代考論:由就讀地代考,折合為錄取地成績錄取

    6.占用戶籍地指標錄取論:就讀地考試,占用戶籍地錄取指標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