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首都應建全球中藥研發中心

2012-03-06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北京的中藥素有“國藥”、“京藥”之稱,可中藥產業在產值收入、利潤增速等方面卻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沒有充分發揮龍頭作用。農工黨中央建議,在首都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應把建設全球中藥研發中心作為其組成部分,加快構筑中藥技術研發平臺,完善中藥研發成果產業化的政策支持體系,促進首都中藥發展。

    北京的中藥其實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既有以同仁堂集團為核心的集銷售、科研、生產、醫療為一體的大型傳統龍頭制藥企業,又有以天惠藥業為代表的京產特色藥材種植企業和飲片加工、天然產物提取企業,還有一大批國家級中藥研究機構如中醫科學院等,同時,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民營中藥企業也在首都落戶扎根。作為特色優勢產業領域,首都中藥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2010年首都中藥產值超過80億元。2011年上半年,中藥行業同比增長速度約為21%。

    但是,首都中藥業的發展也受到了幾方面的桎梏。首先是中藥現代科學評價體系不健全,在目前仍以藥材為核心建立的質量控制保障體系中,盡管擁有以同仁堂為代表的傳統優質企業,但受中藥資源匱乏、原材料價格限制等因素影響,造成中醫臨床實際需要和工業產品的不協調,“有名醫無好藥”。同時,由于中央和北京市科研主管單位缺乏信息共享平臺,制約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北京中藥產業在產值、利潤增速等方面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基于首都中藥產業化水平較高、科研基礎較好等優勢,農工黨中央建議,在首都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應把建設全球中藥研發中心作為其組成部分。繼續加大對中藥研究的科研投入,鼓勵化學、物理、信息等領域的杰出人才進入中藥研究領域,從不同角度深化對中藥治病機理和作用的研究,拓展研究的學科根基。集成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制藥企業等多方面力量,建立中藥重點實驗室、中藥安全性評價中心、中藥臨床試驗中心,逐步構筑起多領域、多層次的中藥技術研發平臺,最終建成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創新能力的現代中藥創新體系,并著眼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大中藥品種深度開發,研發出有充分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產品。

    鏈接

    中藥“病了”該咋辦

    最近,社會上用“中藥‘有病了’”來形容中藥的質量問題,一些人感嘆:“最可悲的事情莫過于,連治病救人的藥都‘病’了!”中藥質量差根源在于中藥材的生產(育種、栽培、產地加工等)和炮制(加工成中藥飲片)過程以及包裝、運輸、倉儲、銷售過程的無序或者不規范。九三學社中央建議,對100種左右的常用重要中藥材實行“注冊許可制度”,設立中藥栽培品準入程序或準入門檻。

    九三學社中央認為,國家應盡快出臺中藥材的種植、采集和飼養管理辦法,加強對中藥生產的管理,將重要中藥材的管理從普通農產品的管理中剝離出來,建立中藥材生產和中藥飲片加工及包裝、倉儲、運輸、銷售等的“注冊許可制度”。尤其是針對個人進行中藥材栽培和中藥飲片加工等生產行為,建立資質審查制度或登記管理制度。同時,加強中藥材的源頭管理,保證中藥材的質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