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基層對科技資源的強烈需求,北京市科委開展科技系統百個支部與城郊百個支部“結對子”的“雙百對接”活動,促進科技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使科技資源與科技需求對接,為基層發展注入了科技動力。
在“雙百對接”活動中,北京市科委以黨組織活動方式推動科技資源與科技需求的對接。在農村,通過推動科技系統黨支部與郊區黨支部結“對子”,推動城區科技資源和科技成果向農村流動,引導城區科技專家向郊區農民培訓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發揮農村黨員“來自農民、植根農民、服務農民”的帶頭示范作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在社區,北京市科委重點探索民生科技的發展,提高社區服務與管理的水平。在全市16個區縣創建了104個創新型科普社區,結合居民在社區安全、健康干預、便利生活、學習交流、節能環保等方面的需求,推動視頻監控、健康干預、地理信息、在線學習等100余項先進實用技術在社區的二次開發和集成應用,使科技成果直接惠及社區居民。
在企業,北京市科委組織專家進行調研,及時掌握企業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幫助企業解決諸如政策輔導、成果推廣、創業投資、人才培養、發展咨詢和產品設計等實際困難和問題。
北京市延慶縣大榆樹鎮的綠富隆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及其基層社擁有蔬菜基地3萬畝,其中有機蔬菜基地2000畝,按照“農超對接”模式,每天為北京京客隆超市的一百多家門店供應蔬菜。如何確保農產品達標,是合作社負責人張會臣最關心的問題。北京市科委在“雙百對接”過程中,及時了解合作社的科技需求,將天敵生物技術、物聯網技術在基地進行示范應用,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及質量。張會臣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合作社與市科委支部對接,建立安全生產基地,實現農超對接,提升農產品質量,綠了市民菜籃子,鼓了農民錢袋子,真是一舉兩得。”
據統計,北京市科委自2009年開展“雙百對接”活動以來,共組織了500人次的黨員干部,與農村、社區、企業的200個支部、2400余人次的黨員干部實現對接,涉及30個鄉鎮(街道)、120個社區以及100余個企業,共有200余項科技成果得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