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大建設高端人才隊伍

2012-06-06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美籍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教授日前接受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并成為“北大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首位入選學者。

    “北大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是北大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旨在通過在全球范圍內邀請各領域的頂尖學者來校舉辦講座、開設課程、開展合作研究,在北大匯聚一批世界級頂尖學者,進一步提升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世界一流人才與校內科研骨干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學術交流,以推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全面創新和發展,增強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綜合競爭力。在未來5年中,該計劃每年將邀請至少10位世界級頂尖學者來北大講學、交流。受邀學者需為國際知名教授或學科領域內的頂尖學者,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眼光,引領本學科保持或趕超國際領先水平。

    “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僅是北大近年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舉措。北大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向海內外延聘高水平、創造性的人才,有的學者被北大的禮賢誠意所打動,有的學者被北大科研條件的改善、國家投入的增加和卓越的學術文化傳統所吸引。現在,他們中的一些人既是學術的中堅,又是所在機構的決策者、管理者。如現任北大副校長王恩哥院士、物理學院院長謝心澄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工學院院長陳十一教授、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教授、分子醫學研究所鈣信號研究室主任程和平教授、基礎醫學院院長尹玉新教授、口腔醫院院長徐韜教授等。

    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魄力和學術成長環境的改善,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強吸引力,一批優秀中青年聚攏過來,改變了曾經的隊伍斷層局面。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文革”耽誤了一代人才,北大出現了中青年骨干教師人才危機。當時的北大院士平均70多歲,教授平均年齡59歲。時任北大黨委書記任彥申說:“對于年輕人我們要有正確的人才關,絕不能武大郎開店。”于是,北大加強中青年隊伍建設,延攬海內外才俊,人才隊伍逐漸改觀。但真正的改觀是在1998年國家實施“985工程”后。經過兩期“985工程”建設,北大基本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所需的初步人才積淀。目前在崗的青年骨干教師,大多是這段時間北大自己培養或引進后逐步成長起來的。

    北大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6人,“千人計劃”學者44人,長江學者13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66人,973首席科學家37人、863重大計劃首席科學家2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21人、教育部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25人,這些指標均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

    目前,北大的學術隊伍結構比較合理,整體實力較強,已經形成了一支總數近500人的高端人才梯隊。一批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學科領軍人才和一大批富有創新能力的青年學術骨干,形成的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正在成為教學科研、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