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城市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北京城市人口規模增長壓力依然較大,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將更加突出。昨天(17日)發布的《北京市主體功能區規劃》,注重引導各功能區域的差異化發展,將成為本市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
這項規劃的基準年為2010年,主要目標年為2020年,規劃范圍為北京市行政轄區,國土面積16410.5平方公里。梳理規劃詳細內容,對耕地和基本農田實施最嚴格保護制度、首次設立禁止開發區域、實行更嚴格的環境政策和水資源政策成為三大亮點。
亮點一
守住耕地保有量322萬畝“紅線”
自2005年起,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實行了區縣功能定位,分類指導區域發展,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本市所在的京津冀地區(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被確定為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域,功能定位為:“‘三北地區’的重要樞紐和出海通道,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
剛剛發布的《北京市主體功能區規劃》,進一步落實了國家對北京市整體優化開發的定位,深化了各功能區域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原則、發展任務和保障措施,是指導北京市科學推進功能區域建設、豐富發展內涵、更好發揮首都職能的行動綱領。
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市主體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將基本實現: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與功能得到有效疏解;城市功能拓展區功能、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城市發展新區人口、功能承載力顯著增強;生態涵養發展區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鎮集聚,涵養水源及生態功能顯著提升。
今后,北京國土空間開發將從外延擴張為主轉向優化空間內部結構為主,城市空間在優化中得到適度控制,歷史文化風貌得到嚴格保護,生態空間得到有效拓展。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為322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80萬畝,建設用地總量3817平方公里。
本市將優化空間利用結構,確定四類功能區域開發強度,以及城市空間、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的比例,在此基礎上,確定各類用地規模。明確四類功能區域土地供應方向和重點的同時,將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把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并標注到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證書上,禁止改變基本農田用途和位置。本市還將建立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建立區縣間補充耕地指標有償轉讓機制。
亮點二
18.4%市域面積禁止開發
新出爐的《北京市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除人們熟悉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四個功能區之外,還首次設立了“禁止開發區域”。
禁止開發區域是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有關要求,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需要特殊保護的重點生態空間,呈片狀分布于上述四類功能區域,總面積約3023平方公里,約占市域總面積的18.4%。該區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風景名勝區條例》等現行法律法規規定和相關規劃實施保護和利用。
本市禁止開發區域共分六類,包括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重要水源保護區。其中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共有6處,分別是北京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總面積129平方公里(未計算長城面積);自然保護區共有14處,總面積963平方公里,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面積264平方公里,市級自然保護區12處,面積699平方公里;風景名勝區共有10處,總面積1895平方公里,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面積371平方公里,市級風景名勝區8處,面積1524平方公里。
此外,禁止開發區域還包括森林公園,共有24處,總面積781平方公里。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15處,面積685平方公里;市級森林公園9處,面積96平方公里。
地質公園共有6處,總面積936平方公里。其中,國家級地質公園5處,面積908平方公里;市級地質公園1處,面積28平方公里。
重要水源區共3處,總面積347平方公里。其中,密云水庫、京密引水渠一級保護區面積273平方公里;懷柔水庫一級保護區面積21平方公里;官廳水庫一級保護區(北京部分)面積53平方公里。其他水源區在邊界確定等條件成熟后,另行報市政府審定。
“在禁止開發區域中,除必要的交通、保護、修復、監測及科學實驗設施外,禁止任何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建設。”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禁止開發區域是本市維護良好生態、保護古都風貌的重要區域,也是北京建設先進文化之都、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保障。
雖然禁止開發區域已經劃定,但配套的地方性法規體系仍待完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本市將盡快制定或修訂北京市森林管理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風景名勝區管理辦法、河湖保護管理條例、水污染防治條例、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等地方性配套法規和規章制度。
同時,本市還將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分類保護機制,對自然保護區,界定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的范圍;對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可劃定核心區和緩沖區。繼續完善山區生態補償機制,統籌安排支付山區發展的專項資金,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旅游產業。
亮點三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政策
按照建設宜居城市的總體要求,本市將建立更嚴格的環境政策和水資源政策,以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首先是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實行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指標,嚴格控制污染增量,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格執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抬高產業準入環境標準。
在四大功能區,將實施差別化生態建設政策。首都功能核心區要嚴格確保綠地比例,努力擴大綠化空間;城市功能拓展區要規范綠地管理,完善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綠地政策;城市發展新區要完善平原地區防護林網,推動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改造升級,引導節約使用林地,嚴格控制林地轉為建設用地和其他農用地;生態涵養發展區要積極推進集體生態林林權制度改革,完善生態林補償政策,強化生態林管護責任。
水資源承載量是支撐城市發展和人口規模的重要決定性因素,本市將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嚴格控制入河污染物總量。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嚴格控制高耗水產業發展,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
人口政策同樣是北京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規劃提出,本市將合理控制人口規模,立足四類功能區域發展定位和資源環境條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低端業態的調整退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
為引導人口合理布局,本市將促進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疏解,使其人口比重有所下降;積極調控城市功能拓展區人口結構,使其人口比重趨于合理;提高城市發展新區人口承載力,使其人口比重適度增加;引導生態涵養發展區人口集聚水平顯著提高。
本市還將穩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強流動人口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促進人口規模增長適度、結構優化、流動有序。
四大功能區近期發展重點公布
昨天,四大功能區近期的發展重點也隨之公布。
首都功能核心區:
嚴格限制大型醫療商業設施新建擴建
首都功能核心區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共32個街道,常住人口216.2萬人,土地面積92.4平方公里。該區域是本市開發強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區,主體功能是優化開發,同時也要保護區域內故宮等禁止開發區域,適度限制與核心區不匹配的相關功能。
本區域建設發展要以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為宗旨,堅持以存量更新為重點,改造硬件與豐富內涵并重,以小規模、漸進式為主,防止大拆大建。
近期將重點優化區域承載能力,嚴格控制舊城區新建住宅開發項目,嚴格控制大型公建項目,嚴格限制醫療、行政辦公、商業等大型服務設施的新建和擴建。結合城市功能疏解和舊城改造積極引導舊城人口適度外遷,嚴格禁止疏解搬遷區域的人口再集聚。
城市功能拓展區:
強化城鄉結合部治理
城市功能拓展區包括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共70個街道、7個鎮、24個鄉,常住人口955.4萬人,土地面積1275.9平方公里。
該區域是本市開發強度相對較高、但未完全城市化的地區,主體功能是重點開發,要堅持產業高端化、發展國際化、城鄉一體化。同時,也要優化提升商務中心區(CBD)、中關村核心區等較為成熟的高端產業功能區,嚴格保護頤和園、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禁止開發區。
本區域近期將強化城鄉結合部治理。全面完成重點村改造任務,統籌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妥善解決失地補償和就業問題,加大“農轉居”人員社會保障力度,確保獲得與城市居民大體相當的保障水平。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服務和管理水平。
城市發展新區:
重點打造通州國際新城、昌平未來科技城
城市發展新區,包括通州區、順義區、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昌平區和房山區的平原地區,共24個街道、56個鎮、1個鄉,常住人口541.8萬人,土地面積3782.9平方公里。
該區域是本市開發潛力最大、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的地區,主體功能是重點開發,要加快重點新城建設,同時優化提升臨空經濟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基本成熟的高端產業功能區,嚴格保護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等禁止開發區。
城市發展新區是首都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是承接產業、人口和城市功能轉移的重要區域。近期將重點打造通州國際新城、未來科技城兩個重要新城,打造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區。
生態涵養發展區:
推進40多個古村落建設與修復
生態涵養發展區包括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縣、延慶縣以及昌平區和房山區的山區部分,共14個街道、79個鎮、15個鄉(含昌平區的7個鎮,房山區的1個街道、9個鎮和6個鄉),常住人口247.8萬人,土地面積11259.3平方公里。
該區域是保障本市生態安全和水資源涵養的重要區域。主體功能是限制開發,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重點培育旅游、休閑、康體、文化創意、溝域等產業,推進新城、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要嚴格保護長城、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等各類禁止開發區。
近期,生態涵養發展區將大力推進山區鎮村建設。以山區重點小城鎮、旅游集散特色鎮和規劃保留村為重點,提高人口和產業承載功能,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山區小城鎮。圍繞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40多個古村落,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推進文化古村落建設與修復。采取多種方式,將采空區和泥石流易發區居民逐步全部搬出。加快路網建設,引導城市優質科技、教育、衛生、人才資源進入山區,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