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是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移民安置工作全部完成的節點。為了一江清水北流,湖北、河南數十萬移民做出了巨大的奉獻與犧牲。中國文化強調“飲水思源”,如何回報庫區父老鄉親?當天,在鄖縣現場采訪的新華社“你好,中國”微博采訪團與同行的微博名人鄧飛、“點子正”、“武大沈陽”聯合新浪微博發出倡議:“調水之情,節水相報”,迅速在微博上引起熱烈反響,網友們紛紛轉發倡議書,并表示: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一場微博行動,就此開始。
倡議書呼應了網友情感
2012年9月18日,新華社“你好,中國”微博采訪團和鄧飛、“點子正”、“武大沈陽”,聯合新浪微博在湖北十堰市鄖縣發出倡議“調水之情、節水相報”。倡議書是這么寫的:
今天,南水北調工程丹江口水庫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全面完成,對于干渴的北中國而言,夢想數十年的甘甜漢江水,即將淌過夢想,流至眼前。無數雙手將掬起這捧水,欣喜咽下。然而,在這潤澤豫冀津京的甘甜之中,你是否能夠品出--沉積其中的數十萬庫區移民的調水深情?
很難用“惆悵”與“悲愴”來簡單概括南水北調庫區移民的復雜情感,他們從祖輩開始胼手胝足營建的家園,他們出生成長、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的家園,他們即使走到天南海北一旦想起便心里踏實的家園……從此再難相見。故土難離卻離,葉落歸根何處?縱使新居寬敞、生計無虞,但無根飄零的孤獨,需要多少歲月才能忘卻?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半個多世紀里,這里的父老鄉親所經受的艱辛和磨難,這里的父老鄉親所做出的奉獻與犧牲,在水淹沒他們家園之后汩汩北上時,他們不應被遺忘;南水北調,是中國集中力量才能辦的大事,也只有中國的人們,甘于奉獻、不怕犧牲才能促成的大事,奉獻、犧牲的父老鄉親,他們應該被銘記;江水北流三千里,流過被數以百萬計的機井幾乎抽干地下水的華北,流至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07立方米、僅為國際極度缺水線五分之一的北京,面對流經地,源頭的父老鄉親,無愧于“調水之情”四個沉甸甸的字。
調水之情,何以回報?唯有“節水”二字。當前,在地下水已經打到基巖的華北,我們看見,人們還在用從幾百米深的地層下抽出的寶貴的飲用水洗車、沖廁所、開大浴場、澆高爾夫球場、凍冰凝雪造人工滑雪場……但我們可知:一個高爾夫球場一天的用水量是幾十個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南水北調,將有效緩解北中國的缺水現狀,令人振奮,但這項耗費國家巨額資金、凝聚移民巨大犧牲的工程,會不會讓一些人、一些城市陷入浪費水資源的狂歡?
我們謹在此鄭重倡議:節約用水,以此回報數十萬南水北調中線庫區移民的付出與犧牲;節約用水,以此應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危機;節約用水,以此養成對水的愛、感謝與敬畏。
我們謹在此鄭重倡議:更多的人尤其是微博名人加入我們的行列,節約用水,從自我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并通過微博這一影響力日益加大的新媒體平臺,影響各自的粉絲,在全社會盡早形成人人珍惜水、人人節約水的良好風尚。
我們謹在此鄭重倡議:大家共同努力,在全社會宣傳節水知識,并形成“節約用水,造福子孫”的共同價值取向,并得到相應制度設計與法律保障,讓我們的北方,感激南水北調一江清水;讓我們的后人,不在干渴中掙扎;讓我們的地球,不會因為人類的貪婪與無知,流下最后一滴眼淚!
倡議書在微博上一發出,得到熱烈響應,眾多網友紛紛轉發,直言倡議書說出了他們想說的話。網友“胡勘平eco-cn”評論感慨道:“在崇尚奢侈的時代,我們歌頌節約的美德。”
“北方的朋友,省著用啊”
9月17日,新華社“你好,中國”微博采訪團到達此次采訪的第三站——湖北十堰,并和新浪微博名人鄧飛、“點子正”、“武大沈陽”在十堰鄖縣、丹江口市采訪。在當天的采訪中,采訪團成員接觸到大量感人的移民故事,而那些歷經兩次或三次的移民,讓采訪團成員為之動容:就近安置的移民們搶種即將被水淹沒的土地,“兩年后就沒了”;有些移民隨身帶著原來的門牌號,有的搬進了漂亮的小別墅,卻舍不得扔破罐子破碗。這些都是故鄉回憶。
面對背井離鄉之苦,面對葉落無根之痛,這些移民柔弱之軀內蘊藏的寬厚與善良,誰說不是一種堅強?也正是他們所固有的善良和堅強,才換得未來中國北方甘甜的水源。
記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移民們對家鄉水的珍惜,“這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水”,他們認為,北方人能喝上丹江口水,“我們也蠻驕傲的”,他們同時希望:“希望他們珍惜這么遠流過去的丹江水。”還有一位老年移民說:“希望北京人喝到丹江水時,能夠想到我們……”
我們在均縣鎮復建安置點采訪時遇到一個三代移民的家庭。今年56歲的葉明成在丹江口大壩建成時跟著父母移民搬遷,“那是50多年前了,移民安置跟現在沒法比,我那時小,就知道大人們一邊走一邊哭。”
2009年,丹江口庫區移民工作啟動后,葉明成跟兒子兒媳又面臨移民搬遷。“我是內安的還好些,還能守著這丹江水,喝上丹江水。我們丹江的水是最好的水,我們這里的人都愛得很。”葉明成說。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2014年將實現向北方調水。采訪團問葉明成想對北方的朋友說些什么。他說:“北方的朋友,我們家鄉的水非常好,一江清水送北方,我們很驕傲,希望你們像我們一樣愛我們的家鄉水。”
外遷安置在湖北團風縣團風鎮黃湖社區的軒德紅,2010年5月從鄖縣安陽鎮龍門唐村搬遷過來,在安置點還開了家超市。她一見采訪團成員就熱情地遞來礦泉水,還說:“這是我家鄉的水,這是我們家鄉的水。”
軒德紅說,移民生活變好了,心里還是想念家鄉,而最想念的就是丹江的水。“那個甜啊!有的老鄉走的時候還用瓶子裝了丹江水來這里。”軒德紅說,她希望通過媒體呼吁大家都節約用水,“北方的朋友,省著用啊”,說完咯咯地笑了起來。
微博時代,用行動推動中國
被稱為南水北調移民作家的梅潔接受采訪團記者采訪時說,丹江口庫區就像是北方的一口井,清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北方。“我生活在河北,但是我的故鄉在丹江,少小離家,再回來時永遠找不到了故鄉,只能從移民的回憶中,從他們對家園的眷戀中找尋童年時故鄉的記憶。”梅潔說,北方缺水日益嚴重,丹江的水是“及時水”,希望北方的人也像家鄉人一樣愛家鄉水。
參加丹江口站活動的網友“爾玉即璽”告訴采訪團記者,他就是移民,他了解移民搬遷的各種心酸和不舍,但“南水北調是個國家調節水資源不平衡的大戰略,為了國家更好的發展,舍小家顧大家是我們的民族共識。不過我在北方一些城市看到一些人并不珍惜用水,覺得很心痛。”
采訪之余,采訪團成員一直在思考:飲水思源,如何回報庫區移民?采訪團商議決定發出《“調水之情,節水相報”倡議書》,讓更多的人用實際行動感激移民的奉獻與深情。
當天晚上,采訪團成員迅速起草倡議書,部署這項公益活動的開展。18日上午,采訪團聯系新浪微博,決定先用微博的形式將這項活動予以推廣。下午兩點,新華社“中國網事”官方微博率先發出該倡議,并在兩點半進行的新浪微博“丹江口,你好嗎?”的微訪談中,讓采訪團成員和鄧飛、“點子正”、“武大沈陽”一起與網友進行呼吁,用行動推動節水。
在微訪談中,有網友提出,跨越50多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耗費巨資,產生幾代移民,這么貴的水,北中國要怎么用?網友“吾品”說,希望北方受水的人們吃水不忘開井人,記住在千里之外的數十萬人為解北中國之渴所付出的代價。網友“夢里花落”說,新華社倡議大家節水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行動起來,愛護丹江水,節約丹江水,保護數十萬移民的心血。
近年來致力于推動“免費午餐”等公益事業的鄧飛在微博上感慨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艱難移民數十年,今天終告結束。干渴北方中國獲一潔凈水源著實不易,我們需要銘記湖北河南兩省人民巨大犧牲苦痛,珍惜和節約每一滴水,懇請華北同學們擴散和參與。”
如今,越來越多的微博名人與新聞媒體正在轉發倡議書,越來越多的網友表示節水“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線上呼吁,正在得到線下響應,這一切,無疑讓數十萬庫區父老鄉親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