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醫院魏文斌大夫(2009年12月18日攝)。
瀕臨失明甚至因眼疾危及生命,對患者無疑是難以承受的痛苦。北京同仁醫院醫生、共產黨員魏文斌治愈了上萬名瀕臨失明的眼底病患者,創新多項眼部腫瘤治療技術,為無數患者守護了人生的光明和希望。
守護光明
北京同仁醫院是很多眼疾患者“心目中的最后一站”,“如果同仁的專家說能治,就有希望”。
魏文斌是這所中國眼科頂尖醫院的眼科主任、首席專家,也是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接診的病人中90%是外地患者,大都是輾轉“專門找魏主任給看看的”。
同仁醫院護士王晶雪在眼科門診工作,負責給患者分診、加號等。她說:“找魏主任看病的人實在太多了。他把‘加號大權’給了我們。他囑咐說,外地來的病人能加盡量加;眼腫瘤病人不能拖,必須加。”
一次,從湖南來的老張趕到同仁醫院眼科中心分診臺,顫顫巍巍地展開手里捏著的一張小紙條,上邊寫著“魏文斌”。
“那張紙條皺皺巴巴的,一看就是不知多少次被展開,又多少次被攥緊。他希望加魏主任的號。”王晶雪說,“那天從我手里給魏主任加出來的號,就有十來個了。”她拿不準是否該給老張加號,進診室問魏文斌。
老張也跟進來,搶著說:“魏大夫!你幫我的娃看看吧!老家醫院都說,要摘眼球!我就這么一個兒子啊……”魏文斌二話沒說,扯過加號單,簽上名字遞給他。經過一系列檢查,魏文斌給老張的孩子安排了手術,治療效果很好。
魏文斌出一次門診最多可以掛30個號。但是,他不忍心拒絕那些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經常加號。“魏主任出門診有時能從早上8點一直看到晚上9點多。”王晶雪說。
在眼科,幾乎所有的眼底檢查和手術都是在暗室中進行的。因為只有在黑暗中,透過檢眼鏡或玻璃體切割機導光纖維發出的光,才能更清晰地辨出隱匿于患者內眼深部的疾患。魏文斌在這片被“黑暗”包圍的世界里耕耘了26年,為上萬名瀕臨失明的患者守住了最后的光明。
魏文斌到革命老區安徽涇縣義診(2011年5月20日攝)。
瀕臨失明甚至因眼疾危及生命,對患者無疑是難以承受的痛苦。北京同仁醫院醫生、共產黨員魏文斌治愈了上萬名瀕臨失明的眼底病患者,創新多項眼部腫瘤治療技術,為無數患者守護了人生的光明和希望。 新華社發 做“好醫生”
“針一樣細的手術刀深入眼球里,切除病變,展平視網膜,激光固定,比頭發絲還細的線飛快的縫合傷口……”這是魏文斌手術時的情景。
同仁醫院眼科分科很細,魏文斌主攻的是眼底病。同仁醫院黨委書記韓小茜說,眼底科疑難雜癥最多,風險大,病人往往面臨失明甚至生命危險。
就是在這個“艱難的領域”,魏文斌立志“當一名好醫生”。他認為,“好醫生首先是擁有高超醫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那些深陷病痛的人”。他從醫20多年來,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
2006年,魏文斌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回國時買回鞏膜敷貼放射治療器樣品。開始對眼腫瘤實施局部放射治療,這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最常見的成人眼內惡性腫瘤,過去都要摘除眼球。魏文斌探索出一種既不影響生命,又能保留眼球,還能挽救一定視力的治療方法。截至目前,他已開展此類手術數百例,是國內開展這種手術最多的醫生。
魏文斌還闖進手術禁區“黃斑區”,在這個厚度要用微米做度量單位的視網膜最薄弱的地方,舞動手術刀,為瀕臨失明的患者奪回光明。
“雖然我干得很苦但我很快樂。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都源自我做一名好醫生的夢想。”魏文斌說。
魏文斌在給患者治療眼科疾病(2011年10月13日攝)。
瀕臨失明甚至因眼疾危及生命,對患者無疑是難以承受的痛苦。北京同仁醫院醫生、共產黨員魏文斌治愈了上萬名瀕臨失明的眼底病患者,創新多項眼部腫瘤治療技術,為無數患者守護了人生的光明和希望。 新華社發
播撒光明
“只有培養更多的眼科醫生,才能解決‘看病難’的根本問題。”魏文斌在多次扶貧活動中,親眼看到基層眼科醫生嚴重缺乏,診療能力有限。他也曾目睹了很多貧困眼病患者,根本走不出大山去求醫,只能在等待中漸漸失去光明。
除了在首都醫科大學講課、帶研究生,魏文斌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講學、義診上。貴州、安徽、新疆、西藏……他的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他努力讓基層的醫生能學到眼科的診療規范和先進的醫療手段。
在新疆庫爾勒扶貧時,魏文斌看到一個小醫院連消毒設施都不完善,就提議在當地建立青年志愿者基地,讓同仁醫院眼科的年輕人輪流去幫扶。在他的帶動下,多名志愿者到這家醫院幫扶,這家醫院的眼科醫生診療水平大幅提高。
為了把同仁醫院的經驗傳播給更多的同行,26年來,魏文斌將工作的經驗、體會進行總結、整理,主編了19本專著,這些書全部以臨床實用為中心,易懂易學,對于提高臨床醫生的專業技能具有極強的指導性。
韓小茜說,由于拼命工作,魏文斌的健康已嚴重透支,“他是四十多的年紀,六七十歲的頸椎”。然而,一見到病人,他又全力以赴。因為,魏文斌的理想是——做一名既有醫術又有醫德的好醫生,做一個患者心中的好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