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藝術家攜佳作亮相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
2012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昨天在農展館開幕。展覽匯集了國內外近300家畫廊、藝術機構及藝術工作室的千余件藝術精品,為藝術家以及藝術投資人、收藏家、藝術愛好者搭建了專業、開放的藝術交易和展示平臺。
圖為人藝老藝術家藍天野在現場介紹自己的畫作。
京城連續數日降溫并沒有阻擋住人們入場參觀藝術佳作的熱情。昨天上午,2012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在農業展覽館開幕。展館前,不僅千余冊導覽圖半小時不到就被搶購一空,50元一張入場券的售票處前竟也排起購票長隊。
本次展會是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共匯聚數十家中外藝術機構和百余位中外藝術家的千余幅藝術精品。不僅參展數量較上屆有所增加,藝術門類也更為豐富,除油畫、國畫、書法、雕塑等保留項目外,藝術陶瓷、裝置藝術也嶄露頭角。展覽分為名家云集的傳統與經典展區、新銳藝術家領銜的當代藝術展區和多個特色主題展。尤為值得一提的是,5場圍繞展覽展開的主題講座,“激活”了原本靜態的展品,也拉近了展品與參觀者的距離。為期3天的本次展覽,將于明天下午6時結束。
“民族記憶”成關鍵詞
“文物并不僅僅是單純的‘物’,它們是我們祖先文化文明的載體,都有著自己的‘魂’。每一件文物都印刻著民族的記憶。”這是由身居美國的資深收藏家李劍帶來的名為《民族的記憶》主題展的一句序言。他將自己數十年在海外收集的珍貴中國瓷器帶回國內,首次在國內展會上集中展出。展品里既有宋早期的雙耳尊,也有元青花……一件名為《三百年前歐洲人的夢》的孔雀藍釉瓷器,側臥的洋人后腦勺分明還留著一條長辮子,形象地顯示出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展出結束后,這些作品將會永久留在國內,我希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熟知自己的歷史。”面對不少前來詢價的藏家,李劍常常笑而不語,他希望自己的展品能發揮更大作用。
無獨有偶,展廳內一處由多位新西蘭收藏家歷經十數載收集的中國少數民族古典手工編織和刺繡,也讓參觀者再次得以回望民族歷史。大約制作于1860年的三都水族馬尾繡兒童背帶,上半部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繡片組成,周圍邊框在彩色緞料底子上用大紅和墨綠色絲線平繡出幾何圖案,下半部為背帶尾,由寓意吉祥的馬尾繡圖案組成。據收藏者韓超介紹,僅僅編織連接上下部分的“歹結”就要花上一年左右的工夫。“我們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中國有太多這樣的物件。”新西蘭人瑞德福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白瑞”,他能熟稔地道出苗族、侗族和彝族花飾的區別。
展場畫家初嘗行情轉暖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話放在河北衡水青年畫家張柏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僅僅半天工夫,就有3位藏家有意購買他的作品,還有兩家畫廊主動聯系辦展事宜。“要說藝術氛圍和藝術市場,北京顯然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且行情已開始走好。”80后的他和自己的好友付浩這回共同租用了一個展臺,展出兩個人的12件作品。付浩的作品相對好理解,以山水寫實為主,而張柏畫作的概念味道較濃。他將自己化身一個神態各異的“稻草人”,或關切后工業時代的人居環境,或探究當下年輕人生活的多樣性。他告訴記者,希望“稻草人”今后能成為自己藝術的標簽。
與張柏體驗到作品受追捧的境遇相似,來自世界知名的哈格曼畫廊的工作人員同樣感受到中國市場的熱度。在一幅描繪18世紀德國鄉下小鎮風情的作品前,魏德曼正在就中西油畫技法差異與七八位中國人展開討論。參觀者所提問題之專業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以至于她不時需要求助于身邊一位男同事。“西方對中國油畫發展的認識還處于‘不及格’狀態,而中國人的熱情和專業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魏德曼介紹說,這些年他們增加了參加中國展會的安排,幾乎是“逢展必到”,“不過這一次,我依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受關注。”據了解,包括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索卡藝術空間、太和藝術空間、璃墟藝術中心等一大批國際知名畫廊和藝術機構都首次現身本屆展會。
名家名作依然是“明星”
本屆展會設立的傳統與經典展區依然名家云集,除保留去年部分名家如吳作人、蕭淑芳、田世光、黃永玉等人作品外,又增加了田黎明、唐勇力、杜大愷等市場“潛力股”的作品。
創作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場景的吳作人作品,牢牢抓住了中老年參觀者的心;唐勇力的巨幅創作《開國大典——新中國誕生》,成為昨天展場里絕對的主角。不少參觀者甚至徑直前往,只為辨別畫面中出現的63位參與開國大典的歷史性人物。話劇表演藝術家藍天野以畫家的身份攜8件作品也來到展場,才走下《甲子園》舞臺的他再一次受到公眾的熱烈歡迎,甚至一度引發通道阻塞。“我一生就干了畫畫和演戲兩件事,它們都是拿給公眾看,展示美好的。因此,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多出現在展覽現場,而不是被收藏懸掛起來。”
上午11時,位于展廳后區的首場主題講座正式開講,二三百位參觀者坐在下面聆聽。名為《當代水墨是未來投資的一個主要方向》的講座更像是一個座談會,臺上主講人在播放了一段有關市場行情的視頻和簡單開場后,很快“陷入”由一個個實戰問題構成的漩渦里。“如何平衡賞鑒與市場交易”成為臺上臺下激辯的焦點。“互動性強了,感覺展品和參觀的人都被‘激活’了。”參觀者黃民釗說。
據主辦方介紹,展會期間共安排了5場主題講座,邀請藝術名家、資深藝術機構入場“導引”。內容包括《中國陶瓷藝術暨紫砂壺鑒賞與收藏》和《印象派繪畫與音樂》等既有預判性又不失實用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