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餅干盒、點心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馬燈、茶壺、冰棍桶,還有走街串巷收文物的小販用的小指鼓,舊時郎中用的虎撐子……走進宣南歷史文化博物館,映入眼簾的百余老物件,讓人恍若隔世,仿佛又回到了酒旗戲鼓、熱鬧非凡的老北京。
這是博物館推出的《走進塵封的記憶》專題展。一件件老物件把觀者的思緒拉回到從前,引得花白頭發的老夫婦、扶老攜幼的中年人,不禁唏噓連連。
“就是這個,我小時候,賣冰棍兒的都用這個。”一支簡陋的冰棍桶卻讓市民馬鵬無比興奮,“看見它,一下就找回了童年的感覺。3分錢的紅果冰棍,那味兒好像還在嘴邊。”
馬鵬還沉浸在回憶中,可兒子早已被旁邊的一個老物件吸引,拼命拉著爸爸湊過去。那是一支馬燈,燈身上“北京桅燈廠”的字樣還依稀可見。
“這個你不知道了吧?爸爸小時候,趕上備戰備荒,下防空時,都靠這個照亮……”馬鵬又沉入了另一段記憶,一旁的兒子起初還聽得津津有味,不過總歸是五分鐘熱氣,眼下又把爸爸拉到旁邊的展柜,繼續踅摸新鮮玩意兒了。
一套印著大紅喜字的暖瓶、托盤,勾起了中年夫妻張仲陽、秦慧敏的回憶。“我們那個年代,結婚都時興送暖壺、痰盂、臉盆架,上面少不了這個大紅喜字。人家送我們的那對暖瓶,一直到孩子上了初中,還用著呢。可惜現在,這些東西都找不到了。”秦慧敏一聲慨嘆。
不遠處一個展臺,人聲鼎沸,原來是五星啤酒的老招貼畫,引得大伙兒議論紛紛。北京五星啤酒廠最早叫雙合盛啤酒汽水廠,廠址就位于今天的廣安門外東半壁街的舊觀音寺。“你們現在的小年輕兒,當然不知道雙合盛啦,當年這家廠子就在我們家旁邊,在我們那年代,這可是老北京響當當的名牌兒……”這位挺著啤酒肚的老大爺,于是打開話匣子,圍繞著雙合盛述說起自己的神奇過往。
人們邊看邊議論,唯獨一對鶴發童顏的老夫婦,凝視著一個面包圈一樣的金屬老物件,沉默不語。“那叫‘虎撐子’,是舊時郎中走街串巷代替吆喝的響器。”博物館工作人員劉介群壓低聲告訴記者。
原來,老夫婦的上一輩都是行醫的大夫。老人說,多少年沒見到“虎撐子”了。當年,自己的父親身背藥箱,肩搭褡褳,右手舉幌子,左手搖的正是這老物件。往昔的辛酸,一幕幕又閃現眼前。 “1900年,英國倫敦生產。”這串字眼,足以引起孩子們的極大興趣。他們面前的這個老古董是一架木質干板相機,算是北京歷史上出現過的最早的相機了。鏡頭依舊锃亮,只是機身早已落滿灰塵。孩子們爭先恐后擠到鏡頭前扮著鬼臉。暮氣沉沉的老物件與朝氣蓬勃的孩童,相映成趣。
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一專題展將持續到7月中旬。看到展覽如此受熱捧,博物館有了新的想法,想把市民們和老物件之間的故事收集起來,這也是筆非物質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