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一層圓廳內設置的6臺觸摸屏,觀眾可在這里查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以來的很多多媒體信息和資料。
45歲的美術愛好者謝詠禾做夢都沒想到,25年前的一次觀展經歷,竟然成為了中國美術館50年歷程里的一個歷史瞬間,為此,他說自己“興奮得都快過頭了”。而讓他得知這一喜訊的,是美術館新近放置在圓廳入口處的大型觸摸屏。
昨天(20日)一大早,對美術素有喜好的謝詠禾特意趕到美術館,參觀剛剛開幕的“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藏品大展”。一圈兒轉悠下來,除了那些平日里難得一見的館藏精品,最讓他意外的發現,當屬這里新添置的6臺柜式觸摸屏。他走上前去翻看了一下,這一看不打緊,介紹在1988年“油畫人體藝術大展”的頁面里,他發現了一張自己正在展廳端詳作品的照片。
這張照片一下子喚醒了這位老觀眾的記憶。那次展覽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在公開場合集中展示數百幅裸體畫作,謝詠禾記得,當時前來參觀的觀眾居然排到了幾百米外的三聯書店。如今他在美術館的觸摸屏上讀到一條資料,那次展覽共有18天,參觀者高達27萬人次。照片中的謝詠禾裹著一件軍大衣,他說自己當年是剛從外地進京念書的大二學生,而如今他已成為一家建筑設計院的規劃師。
就在這些觸摸屏里,儲存著中國美術館歷來重要展覽的圖文信息:1964年第四屆全國美展、1981年“十人山水畫展”、1986年“紀念魯迅逝世五十周年中國美術館版畫藏品陳列”、2006年“俄羅斯藝術300年—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珍品展”、2012年“從延安走來—紀念毛澤東同志延安文藝講話發表七十周年美術作品展”,總數達一百多個。
與以往任何一次展覽都不同,中國美術館圓廳首次沒有擺設作品,而是化身回溯美術館50年歷程的“記憶屋”—從美術館成立以來舉辦的約2000個展覽里,精選出的500多個經典展覽的相關圖文資料、活動照片,以及媒體報道,都被集中擺放進這里。“任何一次展覽提供的信息都很有限,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每個進來的參觀者都獲取更多。”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如此解釋這一創意。
作為館慶大展,此番展覽共展出660多件館藏精品,其中不少屬此前從未露面的扛鼎之作。諸如徐悲鴻的《戰馬》、四川美院集體創作的大型雕塑《收租院》,以及近半年新入藏的一批孫宗慰、秦宣夫、李瑞年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張大千的一套十二開山水冊頁,繼去年在“20世紀中國山水畫選展”展出其中的十一開后,此次完整展出了共十二開。據介紹,這件山水精品是張大千1941年在敦煌石室應上海朋友之約而作,屬于其中年時期精品。
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