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中“市場主體名不副實”“政企關系尚未理順”“部分文化產品內容媚俗 低級”等問題,我國首家文化國資監管機構--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進行監管職能再造,通過開創“文創基金”“文投平臺”等資本模式倒逼文化企 業改革,在放手打造混合所有制文化國企促其保值增值的同時,強化對文化產品內容的資本化管控。
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步伐大幅加快。但記者調研發現,“市場主體名不副實、法人治理結構遠未形成”“政企關系尚未理順、行政過度干預依然存在”“媚俗低級文化產品頻現、社會屬性漸弱”等阻礙文企改革發展的積弊也日益顯現。
為破除積弊,北京文資辦在探索“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四統一中,找到“牽住牛鼻子”的那根線,通過基金全資、控股或參股方式實現文化國企 的股權多元化,以倒逼文化國企加快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文資辦-文創基金-文化企業”的監管模式。
據北京市文資辦主任周茂非介紹,該辦于2013年3月成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公司”,采取“母基金+子基金聯動”模式,在北京市財 政出資8億元的基礎上,吸收各類社會資本,組成總規模達15億元至20億元的母基金。母基金針對文創產業各子行業,拿出少量資本再吸引社會資本共同設立 11只總規模達110億元,涉及影視、動漫、網游等領域的子基金,不僅放大財政資金約13倍,而且形成既按市場規律辦事又便于掌控資本運營方向和產品生產 的宏觀格局。
記者調研發現,該舉措對推進文化國資監管成效初顯:2013年,“文創基金”分別向手機電視制作公司“央廣視訊”、主營SP業務的“中投視 訊”參股23%、3.3%,僅半年時間,便有機構提出溢價100%收購或投資股權的意愿;“文創基金”股權投資5億元的北京星光文創產業園,國有資本市值 在短短幾個月內已凈增至約10億元。
繼“文創基金”之后,為進一步確保文化國企資本的保值增值,北京文資辦于同年成立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記者了解到,該集團打造“文化投 資平臺”,擁有涉及擔保、小額貸款、文創統貸、融資租賃等7家投融資子公司。未來5至10年將通過產權投資等方式參與包括外資文企在內的500多家公司的 經營,形成從政府到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總資產達千億級的首都文化資本運營集團。
資本模式的創新,也得到民營企業認可。“與國營資本合作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解決了資金瓶頸,也從國有投資中分享到改革紅利。”參與基金募集的盛唐時代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趙曉雯說。
創新“資本模式”,更有助于加強文化產品的導向監管。周茂非認為,將“文創基金”“文投平臺”等資本模式嵌入民營文企,可發揮文化國資的引導作用,為民企難以把握的內容生產和價值觀要求提供堅實保障,增強文化產品的社會屬性,有效遏制媚俗低級文化產品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