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種業界的“奧林匹克”首次來到中國

2014-05-22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保存著國家級種質資源40余萬份,居世界第二;自主知識產權的糯玉米等播種半壁江山

    全國十粒種 一粒自北京

    本周末,有著種業界“奧林匹克”美譽的世界種子大會首次來到中國。屆時,來自59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名種業專家、行業巨擘將云集北京豐臺王佐鎮。當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農業已經遠離首都的時候,這則消息讓人眼前一亮。

    也許您還不知道,我們的一日三餐,每十種新品農作物,就有一種源自腳下這片熱土。農業,這個古老的產業,其實一直未曾遠離北京。只不過如今的京郊大地不再單純地種莊稼,而是向高精尖的籽種產業跨越。

    眼下北京保存著國家級種質資源40余萬份,位居世界第二;全國種業十強企業中,北京有三家,列各省市之首;每年育成各類糧、菜新品種400余個,它們在大江南北生根發芽,其中糯玉米等作物的種子“足跡”已遍布半壁江山。

    邁向種業之都的北京,脫穎而出。

    “京”字號種子領跑全國

    昨天下午,記者趕到豐臺王佐鎮,272畝的種子大會作物新品種展示田生機盎然。國內1200多個蔬菜、糧食作物的新品種,正在這兒靜靜等待著全世界最挑剔目光的檢閱。

    “能種在這里的,都是全國最棒的品種。”豐臺種子管理站梅宗亮介紹說,這里匯聚了代表中國育種水平的最新科技成果,其中不少尖端產品都是 “京”字號。以小麥為例,這片地集中展示了優質小麥品種16個,其中京產雜交小麥京麥6號已是國際領先的新品種,在巴基斯坦試種成功,令當地小麥增產近 50%,并在荷蘭、印度等多個國家進行了試種與示范。“過去我們這兒就是一片普普通通的莊稼地,而今天種的,卻是能走向五洲四海的種子。”梅宗亮語帶自 豪。

    何止小麥。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北京種業已初步確立了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京產玉米良種甚至改變了整個國內玉米產業的格局。

    在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記者看到,這里采用被業界稱為“黑馬”的DH(單倍體技術)育種,進行大規模、高通量、流程化的品種選育,“目前我們已經和國外先進水平不相上下。”中心主任趙久然說。

    從這里走出去的“京”字號糯玉米由10年前的100萬畝快速增加到現在的近1000萬畝,京科糯系列多年來一直占據全國糯玉米的半壁江山,還大量出口到韓國、日本以及歐美國家。“京科968”,三年內就在全國累計推廣600萬畝,增產糧食達6億斤。

    這份成績單還在不斷刷新。市農業局局長吳寶新介紹說,目前本市每年育成農作物新品種400余個,品種數量和銷售額均占全國10%。北京培育 的祖代蛋種雞全國市場占有率20%、良種奶牛凍精40%、祖代肉種雞50%、虹鱒魚苗種40%……農業面積不過幾百萬畝的北京,卻在為全國的主要農產品供 給,提供著堅實的種業保障。

    北京為何要選擇籽種業

    北京種子的影響力,源于近十年的努力。當年,北京為何要選擇籽種業呢?

    北京是典型的“缺水少田”地區,又是典型的“大城市小農村”,城市建成區面積在四個直轄市中最大。這些因素決定了北京不可能像全國其他地區,尤其是糧食主產區一樣,大面積、大規模地抓農業種植。

    那么北京的比較優勢何在?吳寶新說,在于各種現代農業要素的集聚。北京擁有全國農林科研科技競爭力前20名中一半以上的機構,農業科技人才 近兩萬人,兩院院士近一半在北京,擁有一大批國家級、部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全國半數以上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出自北京地區。同時,北京冬冷夏熱的地理氣候優 勢也有利于不同類型農作物新品種的篩選。

    “北京土地少、科技強,自然稟賦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努力’形成的比較優勢,決定了北京農業發展不能走傳統農業道路,籽種產業本身最具‘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特征,是北京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現代農業的歷史選擇。”吳寶新說。

    2005年年初,本市成立了農業育種基礎研究創新平臺,將國內外56個單位,包括7位院士在內的國內外450名育種專家招至麾下。2010 年10月啟動實施《北京種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打造“種業之都”的宏偉目標。整個規劃預計投資25.54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入超6成,規劃實施期內, 可帶動社會投資超過6000億元。

    多方合力,數年間,科技、資金等要素聚合的威力凸顯,包括“京科968”玉米在內的一系列新品種,走向全國、跨出國門,擦亮了北京籽種的“金字招牌”,使北京離“種業之都”的目標越來越近。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