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調查顯示:58.6%受訪者發現年輕人找工作看重戶籍

2014-08-2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字體: ]

  漫畫:趙國品

  日前,國務院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我國將“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以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2174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2%受訪者關注戶籍改革新舉措。雖然 58.6%受訪者表示身邊年輕人找工作依然看重戶籍,但是60.0%受訪者表示自己更愿意在農村落戶。68.0%受訪者認為當下土地權益更有價值,超過選 擇公共服務的人數(54.4%)。

  受訪者中,《意見》出臺之前為農業戶口的人占72.8%,之前為非農戶口的人占27.2%。

  58.6%受訪者發現年輕人找工作依然看重戶籍

  田志元去年從河北某大學畢業,目前在一家私企工作。聽說國家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區分,他十分高興。“農村很多條件都比不上城里,農村孩子 也容易遭受歧視。上學的時候,提起自己是農業戶口,我總感覺低人一等。如今,隨著政策落實,也許有更多農民有希望獲得城鎮居民的身份了。”田志元說。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頒布以后,我國建立了城鄉二元戶口制度。之后一些省份雖然有購房入戶、投資入戶、就業入戶等各種改革 嘗試,但最終被叫停。從2004年開始,戶籍政策逐漸松動。2004年到2009 年之間,陸續有13個省自治區與直轄市宣布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廢除了農業與非農業戶口的分類方式。直到2014年,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 正式建立。

  “農業和非農戶口區分被取消,農民工以后是不是就有機會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保待遇?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機會參加異地高考?”對于戶籍改革的新 政策,汽車修理工孫昭既高興又有很多困惑。孫昭老家在山東高密某農村,到北京打工已有7年。他告訴記者,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這些年,他對身份帶來的待遇和 機遇不平等深有體會,希望新政策能真正改變這種狀況。

  “公共服務均等和土地流轉的問題,不是簡單宣布取消戶籍性質區分就能解決的。但是比起強化戶籍管理來,這樣的宣布是一個進步。”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指出,中國社會現實發展已經大大突破戶籍限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然要求取消這種制度上的限制。

  戶籍改革同時牽動著城市和農村居民的利益,因而備受關注。長期以來,考學和就業等也被視為改變農業戶口身份的重要途徑。本次調查顯 示,48.7%受訪者認為當下年輕人找工作依然“非常看重”戶籍,9.9%受訪者認為“比較看重”,合計達58.6%。回答“不太看重”和“不看重”的受 訪者分別為18.5%和8.1%,回答“一般”和“不好說”的受訪者分別占11.4%和3.5%。

  68.0%受訪者認為土地權益更有價值

  雖然很多農民工向往城市,也希望自己的后代留在城市,但是卻不愿意輕易放棄農村戶籍。本次調查顯示,想要落戶農村的受訪者最多,達60.0%, 其次是北上廣深一線城市(10.8%),接下來依次是二線城市 (10.1%)、縣城 (8.9%)、三線城市 (5.0%)。

  中國社科院曾對11萬人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80前農民工不愿意轉變為非農戶口的達80%;80后農民工不愿意轉變為非農戶口達75%。如果要交回承包地才能轉戶口,不愿意轉變為非農戶口的農民工達90%。

  “與城市居民相比,不少來到城市打工的農民缺乏競爭力,工作不穩定,享受不到同等待遇,最終還是要回到老家。”田志元說,對于農民來講,土地是他們最后的保障。

  土地對于富裕的農民意義更大。孫昭告訴記者,他和妻子一起在北京打工,雖然社保方面待遇與本地人有差距,但是他們每月平均能賺1.3萬元左右,生活比較舒適。在老家,他的父母還利用家中承包的土地做養殖,也能有一筆收入。

  “農民與土地相關的利益有很多,更何況現在土地升值,不少農民更希望借此獲得更多利益。”河北石家莊市一名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當地政 策,在承包期限以內,土地使用權歸承包者所有,與戶籍轉換無關。而且承包者還可以轉包他人,政府還給予耕種者各種補貼,征地也必須付給農民補償。

  目前,《意見》也并未要求農民退出各項土地權益,而是規定“進城落戶農民是否有償退出‘三權’,應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開展試點。現階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本次調查顯示,68.0%受訪者認為當下土地權益更有價值,超過選擇公共服務的人數(54.4%)。受訪者對于其他生產發展條件重視程度排序如下:就業機會(22.2%)、治安條件(22.0%)、環境質量 (19.3%)和文化生活 (7.4%)。

  83.9%受訪者希望戶籍改革遵循自愿選擇原則

  當前,即使農民對附著在農業戶口上的利益還有種種留戀,但城市聚集效應帶來的就業、教育、文化上的優勢依然吸引他們不斷涌入。經濟發展也需要農業生產打破以家庭為單位的現狀,實現規模化經營。

  《意見》提出,2020年,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在田志元看來,要讓農民和土地分離,必須保證農民就業,讓農民公平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并且給予農民合理補償。

  “公共服務均等化說起來容易辦起來難。”李強指出,當前公共服務對城市對外來流動和常住人口覆蓋還比較低。城市內部不同人群之間享受的公共服務也尚不均等。農民進入新城市,如何解決城鄉、跨省社保銜接也是一個問題。

  他還指出,土地流轉也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如果農民進城,屬于他的宅基地和承包的土地是否能進入市場,變成貨幣,變成流動資本,目前這方面雖然地方有實驗,但還缺乏具體明確的國家政策”。

  調查顯示,對于接下來的戶籍改革,83.9%受訪者希望戶籍改革遵循自愿選擇原則,62.6%受訪者期盼打破地區和城市戶籍壁壘,44.0%受訪者希望公共服務均等化,40.9% 受訪者建議提高農民工就業質量,31.6%受訪者認為土地權益和公共服務應該公平置換。

  李強認為,在土地流轉問題上,必須強調公平正義。“首先在土地流轉中必須讓農民獲得真實利益。另外,也需要注意,我國城鎮土地是國家或者說全民 所有,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國家承包給農民的是使用權。而且,土地由于位置還會產生極差地租,由此生產的超額收益應該歸誰,收入超過一定界限是否應該繳納 所得稅,都應該探索出比較公正的處理辦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證價格合理透明”。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