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從悶罐車到和諧號——鐵路見證中國前進速度

2014-09-24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車輪上的中國:從悶罐車到和諧號——鐵路見證中國速度

     金秋九月,投資1200多億元的京沈高鐵在廣袤的遼河平原上加緊施工。5年后,坐火車從北京到沈陽只需要兩個半小時。而100年前,這段旅程要花21個小時以上;65年前,坐在密不透風的悶罐車里的旅客,恐怕做夢也無法想象時空可以如此改變。

    數據顯示,到去年底,中國高鐵總營業里程達到11028公里,在建高鐵規模1.2萬公里,中國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投產運營里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改革開放之初,當鄧小平坐在日本新干線上時,用一貫簡單明快的語言強調:我們現在很需要跑。

    鐵路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車輪上的中國跑得越來越快,正是中國變化的一面鏡子。

    新中國第一位女火車司機:坐上動車組,感覺好極了

    田桂英是新中國第一位女火車司機,走過了蒸汽、內燃、電力三代鐵路的發展軌跡。

    如今,85歲的田桂英在家中經常端詳自己的一幅照片:那時的她20歲,英姿颯爽,手握火車欄桿,頭戴鐵路大檐帽,脖子上圍著白毛巾,亮閃閃的大眼睛眺望著遠方。

    “最苦的是練習投炭。”田桂英講起往事口齒清楚,記憶牢固,“剛解放時火車全是蒸汽機車,靠燒煤運行。10多斤重的平板鍬,每3秒一鍬煤,15分鐘280鍬,一個小時下來腰酸背疼,兩天下來就累得站不起來。”

    靠著超乎尋常的毅力,田桂英成為大連機務段駕駛蒸汽機車的能手,作為全國勞模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成為全中國婦女的偶像。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田桂英心里還放不下火車。當年她是駕駛蒸汽火車的女司機,如今她是高鐵列車的乘客。

    全身銀白的動車組列車首次上線時,田桂英買票坐了一趟。“安靜、舒適,每小時能開300公里。”她說,剛解放時火車條件簡陋,冬天冷夏天熱,駕駛室連速度表都沒有,完全靠經驗。“‘老鐵路’坐上新火車,感覺好極了。”

    65周年國慶就要到了,田桂英因為去年的一次骨折已不怎么出門了。“聽見鐵路的好消息就高興啊。”她說,“如果腿腳能好利索,想從沈陽坐高鐵去趟大連,看看當年的老機車。”

    一座陳列館:百年鐵路發展史

    “田桂英駕駛的機車,即使留到今天,在我們館也算是年輕的。”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沈陽鐵路陳列館館長高寶權說,從100多歲的蒸汽機車到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組,陳列館以實物再現了中國鐵路百年來的滄桑巨變,記錄了一代又一代鐵路人的夢想與成功。

    在400米長的陳列館大廳,共有機車、客車、貨車和工電設備800臺件,全部為真品展示。從1907年從外國引進的達波1型和頗勒型蒸汽機車,到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自行制造的和諧3型動車組,按照“年紀”大小依次排列,就像等待檢閱的士兵。

    “這是今年新進館的車體。”高寶權帶記者走到一臺客車車廂前說,“這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生產的一種動車,是日本在中國殖民統治的產物,是很先進的一種車型。而那時的中國根本沒有能力生產這樣的火車。”

    火紅的車輪、筆直的鐵軌、偉岸的身軀,身臨其中似乎歷史的車輪從身邊呼嘯而過,每走幾步就會跨越一個時代。

    展覽中一幅幅圖片記載著一個個時間節點:2000年,中國修建第一條客運專線秦沈客運專線,為高鐵發展積累了重要經驗;2002年,最后一批蒸汽機車下線,瓦特創造的蒸汽時代退出了歷史舞臺;2008年,京滬高鐵開工建設。

    走進陳列館巨大的沙盤演示區,是世界上首條穿越高寒地區的高速鐵路哈大高鐵。模型列車在沙盤上急速穿梭,就像貼地飛行一樣,讓人無不驚嘆。

    兩代人的鐵路情:一張火車票的家國記憶

    沈陽收藏家詹洪閣正忙著張羅自己的“新中國成立65周年展覽”。其中包括一件特殊的展品,是自己和父親乘坐哈大高鐵的首發車票。

    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鐵開通。當天,從沈陽北至大連北的D5008次列車7號車廂里坐著一對父子乘客,他們與鐵路有著特別的情緣。

    兒子詹洪閣攙扶著父親詹寶俊坐了下來。詹寶俊舒坦地半躺在座位上,好奇地看看車廂里的座椅、顯示屏、逃生錘,怎么都看不夠。50多年前的冬天,詹寶俊也是從沈陽登上了開往大連的悶罐車,開始了他軍旅生涯。

    回想當年經歷,詹寶俊仍能記得擠得連腳都沒處放的一車人,以及搖搖擺擺的車廂。“不到400公里的路程,晚上上車,早上才能到,開到大連要將近10個小時,多希望能有快一點的火車,少受點折騰。”

    詹洪閣從20年前開始搜集有關東北的鐵路史料,包括鐵路年刊、圖書、火車畫冊、鐵路線地圖、紀念章,甚至鐵路工人的皮帶扣、袖章、列車時刻表,至今已收藏1000多件。

    詹洪閣說,這些藏品無聲地記錄著鐵路的發展歷史,也是一段中華民族的工業奮斗史。20世紀初,沙俄為掠奪和侵略中國,在我國東北修建了中東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日俄戰爭后,長春至大連段為日本所占,稱南滿鐵路。

    抗戰勝利后,中國收回南滿鐵路。幾十年來,中國東北的鐵路主干線都是沿用的沙俄、日本設計修建的這條鐵路。

    “哈大高鐵是我國自主研發、修建的鐵路,我們終于揚眉吐氣了!”作為鐵路半個世紀發展歷程的見證者,詹寶俊用力揮了揮手臂。

    當時,詹洪閣把兩人的火車票放在錢包里留了下來。“這兩張車票將在展覽中與觀眾見面,這是一家人的記憶,也是國家從衰落走向復興的見證。”他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