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專稿:從1984年國慶閱兵開始,新華社記者王建民先后參與了3次國慶大閱兵的拍攝、報道任務。國慶65周年來臨之際,王建民從三次閱兵拍攝積累的珍貴圖片中選出65張,以獨特的視角為網友再現3次閱兵的恢弘場景和幕后故事。
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
1984年,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的三軍儀仗隊方隊。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記者回憶:1984年,中央決定舉行國慶35周年大閱兵。當接到上級命令時,我還在新聞學院進修,聽說自己幸運地得到了拍攝國慶大閱兵的機會,興奮不能自已。記得10月1日上午,隨著雄壯的進行曲響起,小平同志乘黑色紅旗敞篷轎車從金水橋頭一路駛來。當時我的位置在金水橋對面,距離秦基偉向鄧小平報告的地點很近。在我的記憶中,小平同志聽完閱兵總指揮秦基偉的報告后,只是輕輕地揮了下手,卻讓所有觀眾感受到了雷霆萬鈞的力量。
1984年,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的40管火箭炮方隊。
1984年,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的女兵方隊。
1984年,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的女民兵方隊。
1984年,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的水兵方隊。
1984年,參加國慶35周年閱兵的武警方隊。
1984年,國慶35周年前夕,受閱部隊在天安門前進行合練。
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
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閱兵,遠程地地核導彈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記者回憶:1999年國慶50周年大閱兵,我作為新華社軍事攝影采編主任,奉命在先導車上全程拍攝,我的任務是定格江主席閱兵中最富風采的歷史瞬間。
我深感使命重大,事先做了周密的準備,但當我身背三臺照相機登上先導車時,問題還是出現了。
先導車是一輛敞篷紅旗車,里面要塞進去七八個攝影攝像記者,每個人都是長槍短炮,那個擁擠程度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車上兩個最佳拍攝位置屬于中央電視臺直播攝像記者。這既顯示了電視直播的份量,同時也有另外一個因素——這臺先導車本身就是中央電視臺的。
因此,我必須要靠“擠”來搶得一個理想的拍攝位置。不過就是擠也得講點“技術含量”,既要保證自己承擔的拍攝任務圓滿完成,又不能左右動彈妨礙同行的工作。
我小心翼翼地提氣收腹,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將視線聚焦在取景器內,蜷縮的身體一動也不敢動。就這樣,從金水橋到北京站口,56個方隊,來回折返長達幾公里的路程,車輛徐緩前行,鏡頭跟蹤拍攝,嘿,那種滋味和感受真是言語難以表達。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我拍攝的照片,由于比較生動形象地記錄下了江主席檢閱三軍的歷史瞬間和50周年國慶閱兵氣勢磅礴的宏大場面,為國內外媒體廣泛采用。這張相片覆蓋了次日國內所有大報的頭版頭條,至今仍懸掛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門大廳。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步兵方隊。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女兵方隊姊妹領隊。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陸軍院校方隊。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三個海軍方隊。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海軍院校方隊。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海軍陸戰隊方隊。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海軍陸戰隊方隊 。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徒步方隊在沙河訓練場排練。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地空導彈方隊在閱兵村訓練。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女兵方隊長。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預備役方隊嚴摳細訓。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女兵方隊領隊嚴格訓練。女兵方隊領隊、孿生姐妹張薇薇、張莉莉對著鏡子反復練習敬禮動作。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女兵方隊一戰士在訓練中,由于天氣太熱中暑。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訓練的女兵方隊隊員腳磨破了。
1999年,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一名海軍軍官。
1999年,參加建國50周年國慶閱兵的空軍學院方隊。
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的后勤保障分隊在訓練場外修理皮鞋。為準備閱兵,5個月內受閱官兵每人平均踢壞6雙皮鞋,鐵掌、鞋釘用了6噸。
2009年60年國慶閱兵:
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閱兵,徒步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記者回憶:2009年,我作為新華社首席軍事攝影記者,第三次參加國慶大閱兵。
從閱兵村組建、受閱部隊訓練開始,就一直跟蹤采訪、拍攝受閱部隊。10月1日當天,我很早就到達了天安門廣場指定位置,等候莊嚴時刻的到來。我和新華社另外兩名攝影記者同在距離檢閱車最近的那輛新聞車上,隨身帶了三臺相機,分別裝著長焦、中焦和廣角鏡頭。閱兵車從金水橋畔一駛出,我的手指一直放在快門上,相機處于高速連拍狀態。
閱兵式進行過程中,我的取景框始終聚焦于閱兵車上,視線一絲一毫不敢離開,記錄了胡錦濤在閱兵式閱兵的全過程。閱兵車折返回到金水橋,我迅速下了車,穿過長安街,爬上事先準備好的、位于大會堂北側的高架車。拍攝分列式的全過程。在閱兵現場,能夠有兩個拍攝位置的攝影記者只有我一個人,深感責任重大。
高架車上已經架通了有線寬帶,我一邊拍攝,一邊傳輸。這次閱兵我第一次使用了“即拍即傳”技術,照片迅速發布。其中我拍攝的以天安門為背景的胡主席閱兵照片,被海內外大量媒體在重要位置廣泛采用。
除了新華社發稿外,我們還編輯了《新中國60年——大閱兵》畫冊,收錄了閱兵現場以及背后的大量珍貴圖片,成為重要的歷史資料。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國慶閱兵的直-9偵察直升機梯隊。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履帶步戰車方隊。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東31甲核導彈方隊在閱兵村訓練。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二炮導彈方隊。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紅—9地空導彈方隊。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海軍學員方隊。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空降兵方隊。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特種兵方隊。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特種兵方隊。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教練機梯隊,二號長機贠璐、一號長機何曉莉、三號長機盛懿緋(由左至右)。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的女兵,臉上的防曬霜被汗水沖掉。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三軍女兵方隊在熱浪中進行訓練。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空降兵方隊接受訓練。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空降兵方隊苦練鐵腳板。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徒步方隊官兵苦練基本功。
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所穿戴的服裝服飾。
2009年,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的裝備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