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國際人才交流》雜志組織發起的引智成果評選成果近日揭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入選“新中國65年十大引智成果”,在十項成果中名列第三。
據悉,“新中國65年十大引智成果”評選主要依據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該成果對國家經濟、科技、社會未來發展影響深遠;二是海外專家及國際智 力合作在該成果中作用突出。本次評選活動的評委由來自國家外國專家局相關業務司、科技部引智辦、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中國工程院國際合作局、中國農業科 學院國際合作局、各地方外國專家局共34名專家組成,同期在新浪網、中國日報發起網絡投票,最終根據專家票(70%權重)、網絡票(30%權重)綜合加權 評定,評選出“新中國65年十大引智成果”。
入選“新中國65年十大引智成果”分別是:高速動車、量子通信技術、“月宮一號”、互聯網技術、“CR-01”6000米水下機器人、節水灌溉技術、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北京電子對撞機、水稻旱育稀植、武漢長江大橋。
據了解,“月宮一號”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綜合密閉實驗系統,它的建立使我國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領域 的研究水平進入到國際先進行列,對保障我國載人登月、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測等航天計劃的順利進行、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自2004年起,北航劉紅教授引進外國專家100余人次,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繼而自主創新,從無到有建立了空間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體 系,并于2014年5月成功完成了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實驗,密閉實驗持續了105天。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閉環回路生命保障技術,也是人類實現在 外太空長期生存的核心技術。其特點是載人飛行器進入外太空后可不再需要或很少需要地面物質支持,氧氣、水和食物在系統內通過生物技術實現再生,航天員可長 期在站內工作和生活,使得長期載人航天和行星探測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