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成為正教授、不到42歲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許多人眼中,今年51歲的國際著名實驗物理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是個成功者。
但,他的人生經歷并不平坦:考了三次才考上研究生,讀碩士讀博士也很不順利,花了7年時間才拿到博士學位。在國外留學和工作期間,更是面對每天7點上班晚上11點下班的殘酷考驗。
這種困難、不順利的狀況持續了十多年,薛其坤也以常人難以忍受的毅力堅持了十多年。就是在這種充滿坎坷和艱難的工作生活中,他學會了做國際一流的科研,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
2013年3月,薛其坤帶領研究團隊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魻栃。130多年前的1880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反常霍爾效應。 130多年后,薛其坤的團隊實現了反;魻栃牧孔踊_@是中國科學家從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效應,也是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科學發 現。為了這一發現,他們在實驗技術等方面積累了近20年。
在過去的4年時間里,他們生長和測量了超過1000個樣品,一次次的生長、測量,一次次的不順利、調整,再生長、再測量……他們爭取把實驗 的每一步、每一步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把實驗技術用到它的極限。他們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克服一個困難,向目標推進一步。工夫不負有心人,就是在這種 頑強的堅持和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他們慢慢走向了成功。
在超導研究領域,薛其坤帶領研究團隊發展了低溫分子束外延材料生長技術,2004年觀測到量子尺寸效應導致的超導溫度的量子振蕩現象。該成 果在固體物理學的發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意義,薛其坤因此獲得2010年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和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獎勵。
最近3年,薛其坤研究團隊首次把分子束外延技術用于鐵基高溫超導研究,發現了一類全新的低維高溫超導體系,使界面超導成為高溫超導領域的一個全新研究熱點,引領了國際學術研究方向。
近年來,薛其坤作為首席科學家先后承擔了科技部的量子調控重大研究計劃項目,主持了國家基金委的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重要研究任務。在拓撲絕緣體、低維超導和納米科學等三個物理學的熱點研究方向上,他的團隊的研究水平已居于世界領先行列。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薛其坤一直秉持著嚴謹務實的科研作風。他始終追求實驗數據的嚴謹性和實驗的精確性,并常常教導學生:“要獲得本征的實 驗數據就離不開高質量的樣品和精密的實驗技術,因此要不惜花大力氣和投入大量的時間制備高質量的樣品、發展尖端實驗技術,這樣就不能急功近利。”
1999年回國至今,他已指導博士后12位,其中有6人晉升為教授或研究員;培養了近50位博士,其中有兩人的論文入選全國優秀百篇博士論文,兩人入選“青年千人計劃”、3人入選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計劃”、兩人入選中科院的“百人計劃”。
回國十幾年來,薛其坤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假期和周末,每天平均工作15小時,每年的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他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遠超過花在兒子身上的時間,兒子有時想見他一面都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