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北京收獲三成大獎

2015-01-10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今天(9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于敏,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桂冠,獲獎金500萬元。

  據了解,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318項成果、8位科技專家和1個外國組織。除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外,還頒發了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70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0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有亮點 大氣污染防治4項獲獎

  據了解,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受理項目和評審通過項目總數與2013年基本持平,各獎種比例大體保持在15%、25%和60%。

  其中,信息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結果,國防科技大學“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清華大學的“透明計算”概念、浪潮集團“高端容錯計算機”等,對于我國的大規模科學計算、保障國家重要行業運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此外,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前沿成果。中科院動物所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方面的重要發現,被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為干細胞和再生醫學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環保領域成果迅速增長。環保領域的推薦項目和評審通過項目,數量比去年翻了一番。

  特別是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8個推薦項目,評審通過4項,反映出科技界對環境質量問題的關注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有革新 獎項指標實現動態分配

  為了推進科技獎勵的改革,今年評獎工作有一些全新的亮點。

  其中,為加強對推薦單位的考核和動態調整,首次對連續三年獲獎數為零的推薦單位,不直接下達推薦指標,改變了固有的指標分配格局,形成了動態調整機制。

  同時,鼓勵優秀學術團體提名推薦,每年拿出若干個推薦指標給管理規范、社會公認度高的社會力量設獎單位,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科技獎勵的積極性。

  鼓勵我國駐外使領館和國內有關單位推薦國際科技合作獎,提高獎項的影響力。今年也是該獎項歷年推薦數量最多、推薦范圍最廣的一次。

  有朝氣 最年輕獲獎者只有35歲

  除了最高科技大獎獲獎者一如既往的“資深”之外,今年的其他科技獎勵強化了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勵。

  據介紹,2014年度獲獎項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7.3歲,其中自然獎47.9歲,發明獎46.4歲,進步獎47.4歲。鼓勵40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通過同行專家提名推薦自然科學獎,為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機會。

  今年全部獲獎項目中,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是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檢修公司的王進,僅35歲。

  有質量 最“潛心”項目耗時39年

  今年的評獎強化了對潛心研究的引導,針對頻繁報獎、搭車報獎的問題,今年明確規定同一年度每個人只允許作為一個項目的完成人,參加國家科技獎勵的評審。

  據介紹,今年獲獎的項目中,從立項到結題的平均時間為10.7年,其中自然獎為12.2年,發明獎為10.2年,進步獎為10.4年。

  其中,研究時間最長的是自然獎二等獎項目“中國兩棲動物系統學研究”,從1961年7月開始到2010年3月結束,歷時39年。

  此外,針對盲目追求發明專利數量的現象,為克服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今年在嚴格要求自然科學獎代表性論文論著不超過8篇的基礎上,規定提交的授 權發明專利,最多不超過10項,其中前3項填寫的為核心發明專利。為強化對學術誠信的引導,針對占用他人成果報獎和拼湊報獎的問題,要求報獎人提交知識產 權共有人的知情同意證明和不同單位間的人員合作關系證明。

于敏

  摘得今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為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現 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 于敏曾經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隱姓埋名長達三十年,在氫彈突破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于1999年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

  于敏的研究填補了我國核物理研究領域的多項空白。20世紀50年代,他在國內率先開展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在物理學報上發表了多篇論文,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長期領導核武器研究設計

  20世紀60年代起,于敏投身于我國核武器事業,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在氫彈研制中,組織領導攻關小組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 途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帶領科研隊伍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并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的時間,創造了世界紀錄。

  為核戰略部署奠定了基礎

  于敏不僅在實際研究領域為我國的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戰略部署層面也曾奠定重要基礎。他曾與鄧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試驗進程”建議,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核試驗時間。

  北京收獲三成國家大獎

  北京共有82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包括特等獎一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75項,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2.3%,比去年提高約2個百分點。

  北京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的82個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1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9項。今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出自北京;象征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的獲獎總數占全國授獎總數的三分之一。

  其中,以清華大學張堯學院士為首的課題組,完成的“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相關

  863、973計劃退出歷史舞臺

  據科技部官方網站剛剛發布的《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現有的各類科技計劃將撤銷、合并、重整,其中,人們熟知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將退出歷史舞臺。

  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是政府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的重要載體。新中國成立后,“六五”時期我國就設立了第一個國家科技計劃—— “六五”科技攻關計劃;改革開放以來,相繼設立了星火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火炬計劃、973計劃、行業科研專項等。這些計劃產出了載人航 天、超級水稻等一系列科技成果。

  但是,由于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在不同時期分別設立,且越設越多,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考慮。現行的科技計劃體系龐雜、相互交叉、不斷擴張,管理部門眾多,各管一塊,各管一段,造成科技資源配置分散、計劃目標分散、創新鏈條脫節。

  新的改革方案將優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布局,整合形成五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

  此次改革方案的另一亮點是強調政府各部門的簡政放權,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充分發揮專家和專業機構在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具體項目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部門在簡政放權的同時,還將進一步加強對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實施績效等組織評估評價和監督檢查。其中,將完善科研信用體系建設和 “黑名單”制度,建立對主管部門和專業機構工作人員的責任倒查機制,開展“一案雙查”,即在查處追究有關承擔單位和個人責任的同時,倒查主管部門和專業機 構是否存在管理漏洞,是否有工作人員在項目管理中存在瀆職或以權謀私等行為;各有關主管部門要負起責任,對所屬單位承擔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的執 行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加強日常監管;加強對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財政資金管理使用的審計監督,對發現的違規違法行為嚴肅查處,并將查處結果向社會公 開。

  新的方案堅持公開透明和社會監督。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將全部納入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和國家科技報告系統,以加強項目實施全過程的信息公開和痕跡管理。除涉密項目外,所有信息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