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開放實習崗位,實習期5個月,每月補貼1000歐元,包機票。”近日,一條歐盟招實習生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引發大 量轉發關注。然而消息傳出不久,“歐盟招實習生是假消息”的信息再次引爆朋友圈。以至于沒過多久,歐盟駐華代表團不得不在官網發布公告澄清——實習機會確 是歐洲委員會實施的真實項目。
歐盟招實習生是真,但“假消息”的出處也并非毫無來由。據筆者調查,“歐盟招實習生”的消息發出后,確有中介公司打著這個幌子進行詐騙。
事實上,面向大學生的實習陷阱由來已久。對于把實習和兼職當作修煉內功、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的大學生來說,類似網絡平臺、中介公司、熟人介紹、草根組織這些看似“條條大路通未來”的求職之路,實際上卻暗藏陷阱,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人仰馬翻。
“知名大網站”也不是各個靠譜
大三下學期,趙晴的專業課基本修完。抱著“應該帶著學到的知識走出校門去鍛煉”的想法,她著手申請實習。簡歷飛向明確目的地——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崗位。
趙晴覺得投簡歷的時候自己很謹慎。她刻意選擇了幾家“知名的大網站”,而且投的全部是網站認證過的公司,規模在100人以上。一些網站宣稱,會對發布招聘信息的公司提供身份認證功能,公司通過上傳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開戶許可證等證件的掃描件獲得認證。
投遞了30余份簡歷后,趙晴接到一家文化公司的面試通知。她回憶,那是在“偏僻到不能再偏僻”的地方,周圍沒有指示牌,完全不像有一定規模的文化公司。為了保險起見,陪她同去的男友決定先充當面試者。
從男友口中得知,那是一家類似夜總會的場所,很昏暗。面試他的是一個40多歲的濃妝女子,介紹說“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端茶值班什么的,工資3000元起,值夜班還能有補助”。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趙晴還覺得后怕。她說自己聽說過一些人在工作或實習過程中被害的案件,“自己覺得已經很小心了,沒想到還是會被騙。”回到宿舍后,她在網站上舉報了這家公司,希望不再有人受騙。從那后,她決定再也不在這類網站上申請實習。
“學校是個相對單純的地方,只要你肯努力,就會有回報。但是社會很復雜。作為大學生,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和閱歷的增長,還需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趙睛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警示其他學子。
“騙我的就是我的高中同學”
安徽某高校大四學生洪昆(化名)似乎再也不愿提起“實習”這兩個字,那次險象環生的實習經歷差點讓他無法脫身。
2012年9月,洪昆相信了高中好友的實習介紹,被騙到淮南一處傳銷窩點。
據洪昆介紹,自己那位“高中時成績很好、人也很通情達理”的同學,在河南讀完大學后來到安徽工作。洪昆覺得自己在安徽上學,理應去看看他敘敘舊,再加上那位同學一再“盛邀”,難以推脫。
到了淮南,洪昆借宿在這位同學“家”。一進門,他便覺得情景有些奇怪——住宿條件極差,衛生間沒有淋浴,窗戶封得死死的,窗戶邊上擺放著各種洗浴用品,馬桶是壞的,不能自動沖水。但是想到同學剛畢業收入不高,條件差不足為奇,所以洪昆也沒有想太多。
然而,之后48個小時的經歷完全出乎他的想象——手機被沒收,時時刻刻被監控。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進入的是一個傳銷窩點。“我根 本沒有出逃機會,連去廁所也有人緊跟。”洪昆說。他還被逼接受“行業”課程,他曾多次反抗未果。周圍的人勸他說,“既然你那么相信你的朋友,你們的友誼這 么深厚,那你就幫你同學看看這個‘行業’怎么樣,看好了你就可以回去。”洪昆只好表面“配合”,暗地里尋找機會向外界求助。
一天晚上,洪昆半夜窩在被子里從身上的錢包中找出學生證,摸黑在上面寫道:“報警、五樓、搶劫、求助”,扔到了樓下。終于,第二天警察破門而入,將被困多時的洪昆救出。
據洪昆介紹,傳銷窩點多為年輕人,幾乎都是剛畢業或在讀的大學生,他們大多被朋友騙來,一開始還很反抗,后來“看懂了行業”,也就沒那么抗拒了。
經歷了“傳銷驚魂48小時”后,洪昆把他的經歷寫成了日志發表在網絡空間,他想以此告誡學弟學妹們找實習千萬要提高警惕,“有時連朋友都不可輕信。”
“給中介的錢就不了了之了”
王宇(化名)在河南一所高校讀大四。回憶起大一找兼職的經歷,他覺得自己“太天真”。
初入大學校門,他對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迫不及待開始嘗試各種生活。十一假期時,郝宇在學校看到了招兼職的廣告,上面寫著“做推銷員,一天150元”,郝宇說,“就是今天貼明天被撕,后天接著貼的那種小廣告。”
撥通廣告上的電話,按照對方提供的地址,他找到一家“公司”,里面滿是來了解實習和兼職的學生。有工作人員把他拉到一邊單獨談話,告訴他這次招滿了。但想找兼職沒問題,交150元會費,就能成為會員,以后可以定期收到訊息。
“我交150元,一天就能掙回來,以后就是凈賺了。”抱著這樣的心態,郝宇交了會費。
無獨有偶。為了盡快找到實習機會,在杭州讀大學的馬曉慧也去了中介公司。公司同樣允諾只要交260元會費,就可以接收實習信息。同樣沒有經驗的馬曉慧也打消了質疑的念頭,“反正中介費會賺回來,那就先交了吧”。交過錢后,中介公司讓她回去等短信通知。
兩個人的結果一樣。兩周之后,馬曉慧開始收到實習推薦的短信,每周一到兩條,但她覺得“根本沒有合適的職位”。中介公司推薦給她的工作或對專業能力要求很高,或薪資低又需要連續工作很多天。而中介推薦給王宇的實習,工作地與他所在的地點隔著半座城市。
馬曉慧周圍很多同學都有過類似經歷:在中介公司交了中介費,推薦的工作卻根本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中介公司給她們發了1個半月的短信后,就再也沒有聯系她們,“當然我們交的中介費也就不了了之了”。
海外實習同樣隱患不少
崔雨的大學室友是一家NGO的工作人員。通過同學得知,這家NGO在全球各地都有分會,其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在校大學生。室友的介紹著實讓她心動,她想參加,出國長長見識。
面試她的工作人員是一名大一學生,“感覺對方也不是很有經驗,面試很快就過了”。接下來,崔雨開始參加一些項目的分享會。據介紹,歐美一些國家的項目申請難度非常大,但是申請去非洲和印度就容易很多,“只要語言過關問題就不大”。崔雨決定報名。
按照規定,她向“組織”交了2500元錢,其中500元是押金,等她參加的項目順利結項并完成分享會后返還。至于那2000元,她自己也不清楚是“報名費”還是“會費”。
崔雨沒有拿到收據,她覺得無所謂,“這個組織存在的時間很長,自身很有信譽和影響力”。
把2500元錢打到指定賬號后,她拿到了一個“通行證”,類似會員號和密碼。登錄這個NGO的官方網站后,她覺得“就像進了‘一個大數據庫’”,可以看到這個組織在全球各地的分會和項目。自己對哪個感興趣,就可以點進去了解,通過郵件聯系對方的負責人。
“交完錢,拿到‘通行證’后,剩下的事情就得自己做了。”她解釋說,“你就像從中介鏈條的這端到了另一端。”最終,她選擇了在坦桑尼亞的公益項目,并且自己辦好了簽證和機票。
臨行的前一天,崔雨突然接到來自坦桑尼亞的電話,對方告訴她之前確定的項目出了一點問題,如果她同意,可以幫她換到另一個項目。
“感覺特不靠譜,但我機票都訂好了,只能硬著頭皮去。”接待他們的是該NGO在坦桑尼亞分會的大學生,因為對方要參加考試,所以無 暇照顧她和另外6名志愿者。“進村之后就是徹底的‘放養’,我們干自己的工作,只有走的那天或有重大事情時,才會和坦桑尼亞分會的人聯系。”
這場跨國經歷后,崔雨覺得有些后怕,因為自己沒有保險,自始至終也沒有簽過任何協議。
“其實存在很多問題,我們曾有志愿者在印度出車禍死亡,也沒聽說有任何賠償。”崔雨說,“因為運營這個組織的是大學生,沒什么權力,自然也不能對大家負責。”
“海外實習還是挺困難的,很多中介機構收幾萬塊錢,把大家送到國外去做苦力。”她覺得相比在一則報道中看到的海外實習陷阱,她自己已算“幸運”。
應對陷阱并非沒轍
“學生參與實習或兼職,很大程度上是做求職之前的經驗積累,學校應積極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胡軍告訴筆者。他還介紹,南開大學就業信息網專門開辟“實習信息”專欄,各學院網站也會長期為學生提供此類信息。
武漢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吳老師也表示,學校會將實習安全問題作為一個模塊放入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此外,社會上一旦出現實習或兼職詐騙問題,學校會根據特定情況與輔導員溝通,輔導員及時召集班會,告訴學生提高警惕。
但面對求職陷阱,更需要的還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的判斷能力,練就火眼金睛。
在反思自己和同學“中招”的經歷后,趙晴也列出了應注意的問題:要從正規渠道獲取實習信息,并通過實習單位發送面試信息、郵件等細節進行再次甄別;尋找實習機會時盡量組成小團隊,不要單獨行動,一旦出現緊急情況也可以互相照應。
對于規避實習或兼職中的陷阱,胡軍給出兩點建議:“一是信息渠道選擇,應該以官方(尤其是校方和各學院)提供的信息為主,不輕信來歷不明的信息。二是對于一些非正式渠道的有吸引力的信息要多方查詢核實,不要盲目相信‘高大上’和‘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