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初步核算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 7.4%。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評價說,跟過去的高速增長相比,盡管經濟增速略有放緩,但既沒有“掉擋失速”,又蘊含著更高的含金量。其中,2014年 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消費驅動型經濟模式初步顯現。
大陸總人口13億6782萬,城鎮常住人口占54.77%
公報顯示,截至去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491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 54.77%。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初步核算,全年GDP為636463億元,比上年增長7.4%。相較之下,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 上年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比人均GDP增速高1.2個百分點。
就業規模在經濟放緩情況下不減反增
值得注意的是,就業規模在經濟放緩情況下不減反增,去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農民工總量比上年增長1.9%。物價水平較為穩定,全年 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低于年初預期目標;進出口平穩增長,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64334億元,比上年增長2.3%,貿易順差23489億元;糧食 生產喜獲“十一”連增。上述情況表明,我國經濟總體向好、穩中有進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柔韌性得以增強。
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
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正在從投資出口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公報數據顯示,去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居民消費結構持續改善,發展型 和享受型消費占比提高。在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交通通信和醫療保健支出占比分別比上年提高0.6和0.3個百分點。旅游消費增長較快,全年國內游客人 次比上年增長10.7%,國內居民出境人次增長18.7%。初步測算,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比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高2.6個百分點,成 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消費驅動型經濟模式初步顯現,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需求結構趨于優化。
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比較嚴峻
謝鴻光表示,2014年,世界經濟復蘇疲弱的“亞健康”狀態依然持續,經濟金融風險上升,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 低。國內經濟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生產價格持續下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比較嚴峻。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從容應對各種挑戰,頂住巨大的經濟下行壓 力,保持中高速增長,成就來之十分不易。從世界范圍看,7.4%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然是高的,7.4%增速所對應的經濟增量已經達到8000億美 元左右,相當于我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九成被監測城市空氣質量未達標
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去年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僅占9.9%,未達標的城市占90.1%。在監測的319個城市中,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好的占1.3%,較好的占70.8%,一般的占27.3%,較差的占0.6%。
初步核算,去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42.6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2%。煤炭消費量下降2.9%,原油消費量增長5.9%,天然氣消費量增長 8.6%,電力消費量增長3.8%。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6%,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6.9%。全國萬元 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其中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0.67%。去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112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3%;萬元工業 增加值用水量64立方米,下降5.6%;人均用水量456立方米,比上年增長0.1%。
十大流域水質總體輕度污染
去年十大流域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水質保持穩定。十大流域的702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占71.2%,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占 9.0%。近岸海域301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占66.8%,三類海水占7.0%,四類、劣四類海水占26.2%。
全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死亡68061人。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07人,比上年下降13.7%;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人數為2.22人,下降5.1%;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0.255人,下降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