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金融經濟形勢發生細微變化,與經濟密切關聯的國際油價、匯價和農產 品價格,亦呈現微妙走勢:國際油價遭“腰斬”后初現觸底跡象,人民幣匯價持續貶值后上演“絕地反彈”,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則繼續倒掛加速。三大價格何以呈現 如此變化?對國民經濟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國際油價“腰斬”利好企業降低成本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對于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的中國來說,國際油價每次大幅波動都會直接震蕩中國經濟。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呈現波折走勢:受全球石油供大于求格局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從 最高每桶105美元以上跌至2015年1月底的每桶44美元左右。不過進入2月份后,國際原油價格又呈現觸底抬頭跡象,起伏震蕩加劇。
“種種跡象顯示,國際油價已接近底部并逐漸企穩。”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室主任牛犁認為,當前油價下探之勢初露企穩跡象,但考慮到全球石油供大于求的格局尚未發生根本轉變,美元走強趨勢難以逆轉,國際油價短期回升空間有限。
國際油價雖然自2月份出現反彈,但世界銀行預測國際油價今年將繼續走低,明年才有可能出現溫和回升。對我國而言,國際油價持續走低可大幅降低我國進口原油的外匯開支,并直接帶來企業生產成本下降和百姓生活開支減少。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對中小企業降低成本是利好。”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舒朝霞說。
不過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說,持續的低油價雖然直接利好中國經濟,但也可能對經濟調結構促轉型形成掣肘。“一些本該淘汰的企業將因為油價等成本降低而茍延殘喘,一些新能源項目則受到打壓,不利于我國經濟整體轉型升級。”周大地說。
人民幣匯率“絕地反彈”提振經濟吸引力受美元走勢影響,一季度人民幣匯率價格呈現絕地反彈跡象。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絕地反彈”可有效減輕跨境資本外流壓力,提振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利好宏觀經濟穩定。
“一季度人民幣匯率上演先貶后升行情。隨著美元指數從3月中旬的100高點回落至97左右,人民幣很快‘絕地反彈’‘收復失地’。”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志杰說。
一季度最后一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大幅上漲81個基點至6.1996,徹底扭轉前兩個月的連續暴跌態勢,躍升至年初水平。然而就在此前,人民幣匯率曾7個交易日6次逼近跌停,一些機構甚至斷言人民幣已進入趨勢性貶值通道。
“人民幣走強凸顯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盡管一季度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前兩個月出口形勢明顯回暖、貿易順差仍在高位,這對人民幣匯率走勢起到支撐作用,也凸顯中國市場對外界的強大吸引力。”宗良說。
專家指出,在美元持續走強、全球資本回流美國的大背景下,人民幣“絕地反彈”可有效防止跨境資本過快流出,對于穩定宏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專家也指出,今后一個時期人民幣匯率大起大落、波動加劇或將成為常態,我國外貿企業應及早應對。
農產品價格倒掛加速 “進口沖動”危及糧食安全
海關數據顯示,前兩月我國進口谷物及谷物粉477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接近40%,保持快速攀升態勢。
“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凸顯當前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加速倒掛的現實。目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能源等大宗產品價格處于低位,農產品食物需求和工業需求增長較為緩慢,以致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綜合生產成本不斷提升,國內市場價格節節走高。但與此同時,由于成本較低且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國際農產品價格一直處于低位,導致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現象日益突出,帶來愈演愈烈的“進口沖動”。
“部分品種價差(國內農產品市場價與國外產品配額內進口到岸稅后價的差)逐步擴大。大米、小麥、玉米三大谷物2014年低價差分別高達每公斤 1.08元、0.58元、0.52元,均比2013年有所擴大。預計今年全球多數農產品產量仍將處于高位,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仍將持續,價差還有可能繼 續擴大。”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說。
自2013年7月大米、玉米國內價格開始持續高于配額內進口到岸稅后價,2014年糧棉油糖肉等主要農產品呈現全面倒掛態勢。當前我國農產品價 格國內外價格差平均達到每噸600元左右,其中從美國進口凍豬肉到岸稅后價每噸比國內肉價低近2000元人民幣,國內農產品“價格天花板”現象凸顯。
專家指出,國內高企的種糧成本、不完善的托市制度以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都是農產品價格倒掛的重要原因。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一步降 低生產成本,同時,要綜合運用配額管理、貿易救濟、目標價格補貼等手段,合理安排糧食進口計劃。此外,還應加大種糧補貼,調動農民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