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9日至20日,中國空軍兩架轟炸機從寧波機場起飛,遠征日本長崎、福岡等地,投放和平傳單100多萬張,向日本人民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圖為遠征歸來的中國飛行員。
昨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的《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展迎來了6000多名觀眾,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緬懷先烈,暢想未來。
展廳中,燈光亦會說話。南京城破,百姓被日軍屠殺時,燈光瞬間灰暗下來,展覽進入到“日軍暴行”部分。66176部隊的戰士巴禮樂是南京 人,他久久駐足在幽暗內,仔細地閱讀每一個數字,觀看每一件文物。他說:“抗戰,中國人民團結起來,用自己的忠誠、熱血和堅毅抵抗日寇。作為一名和平年代 的軍人,我們必須苦練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與大部分群體選擇在銅墻鐵壁前合影不同,巴禮樂跟戰友們的留念地點選在了平型關大捷的模擬場景前。這次勝利,是八路軍115師于1937年 9月25日取得的。這場勝利,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中華兒女。66176部隊的前身就是115師。戰士羅健說:“將課堂搬到抗戰館, 使人警醒也令人振奮。我們一定要堅守崗位,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
市民羅霄說:“展覽給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尤其是一些聲光電的技術,讓很多歷史鮮活起來。”一位在中海油就職的觀眾一邊參觀,一邊用手機記錄下重要的展品信息。他說要將這些資料制作成PPT,在單位的支部活動中放映。
串聯展廳的回廊上,雖然沒有文物陳列,但仍然有不少觀眾駐足。這面墻上,楊靖宇、佟麟閣、趙登禹……近2000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烈名字鐫刻著。一位講解員告訴記者:“墻上有大片留白,昭示著還有很多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
中車集團的員工王志剛說:“記住歷史,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明天。更關鍵的是展覽敦促我們深思如何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就我的本職工作而言,就是要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用科技鑄就中國夢。”
文物故事
投向日本的“紙彈”
展覽中,一張黑白照片上是遠征歸來的英雄,他和同事們向日本投放了大批“紙彈”。所謂“紙彈”,是指和平傳單。“七七事變”后,日軍對中國本土狂轟濫炸,中國平民死傷無數。國民政府決定對日本實行人道遠征,投放“紙彈”,召喚日本國民起來反戰。
周恩來在得知這一消息后,委派郭沫若進行“紙彈”的編寫工作。郭沫若迅速編寫傳單數十種,并讓在華的日本友人鹿地亙翻譯成日文。
經秘密訓練后,國民政府最終選定以徐煥升為首的八位勇士執行這一艱巨任務。1938年5月19日夜間,八位空軍健兒駕駛兩架轟炸機,飛臨日 本長崎、福岡等城市上空,從容投下100多萬“紙彈”。資料記載,一些“紙彈”上印著:爾國侵略中國,罪惡深重。爾再不訓,則百萬傳單將變為千噸炸彈。爾 再戒之。
日本慌忙反擊。八位勇士早已完成使命,踏上歸途。
這是抗戰中對日本本土進行的首次空襲。當時,宋美齡專門為此次行動起了個名字,叫“人道遠征”。
中國空軍健兒勝利返航后,中共中央特地向八位勇士送上錦旗,稱贊遠征勝利的偉大意義。而這次人道遠征也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被外國飛機轟炸襲擊,徹底打破了“大日本神圣領空不可入襲”的神話,是世界航空作戰史上絕無僅有的“紙片轟炸”。
幕后揭秘
志愿者顧不上參觀
展廳里,有一群“藍色T恤”。他們都來自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從7月8日至今,志愿者們幾乎每天上午都要堅守崗位,引導數千人有序參觀。雖然身處展廳內,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沒有機會仔細地參觀過展覽。
67歲的曾敏華上崗范圍只有10平方米左右,視線所及范圍內惟一展品是平型關大捷復原場景。這里恰好是一個“十字路口”,觀眾容易迷失參觀方向。略顯瘦小的曾敏華干的最多的是當人墻,說的最多的是“您往這邊走,順序參觀。”
開展1個多小時,頭發花白的曾敏華已經嘴唇起皮。在離她幾步遠的墻邊放著一瓶未開封的水。每天志愿服務的時候她都不愿意多喝水。“一上崗,客流就不斷。如果喝水就得離崗,還得上廁所,那就可能有人走冤枉路。這太不合適了。”
別說參觀展廳,距離她十來步遠的半景畫展示,就是抗戰館的鎮館之寶,曾敏華還沒有看過一次。
李欣欣也是一名志愿者。這位九零后,幾乎將倒休都用在了這次服務上。有時候她早上騎1個小時車趕到抗戰館,中午志愿服務結束后再騎車去單位 上班。她說:“惟一一次參觀是志愿上崗前,工作人員帶著我們熟悉了一遍場地。不過當時沒有太關注展品,更多的是關心腳下貼著的黃色箭頭,光顧著背參觀順序 了。”
昨天是這批志愿者的最后一班崗。服務結束后,很多人來不及換上自己的衣服,就迫不及待地跟著講解員仔細觀看了一遍展覽。
觀眾留言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記住歷史,珍惜現在的生活。只有國強,我們才會幸福。
——來自邯鄲的10歲觀眾任羽菲
這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感恩前輩為我們創造來之不易的生活。感謝紀念館工作人員為我們還原70多年前的真實原貌。珍惜生活,熱愛祖國。
——觀眾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