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人認為談利弊顯得更高級更圓融,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大家都這樣。但在一些高道德標準的社會環境里,那點小算盤一下子就灰飛煙滅了。
近來,一句“小孩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的話似乎點透了成人社會的規則,某些唯利是圖者更是將此奉為圭臬,比如,為了買房假離婚,為了少賠 付“撞傷不如撞死”等。然而,同樣是做人準則,對錯與利弊看似存在錯位,實則一體兩面:當一個人有著較高的道德水平時,對社會和眾人有“利”便是他認為的 “對”。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6.6%的受訪者認為現在身邊還是看利弊的人多一些,然而對于社會來說,36.3%的受訪者認為更需要看對錯的人。
66.6%受訪者認為現在處世看利弊的人更多
王浩讀完計算機專業碩士后,聽從父母的意見考取了公務員。起初,他雖然知道公務員不好當,但還是有點抱負,想好好為人民服務。但后來他漸漸發 現,在現行體制和個人利益的影響下,一些人的是非觀卻反轉了,當對下負責和對上負責產生矛盾時,不少人會選擇顯然對自己更有利的后者。
“試想,對于一個公務員來說,什么是‘對’的事情呢?從法理上說,當然是踐行公權力、保障人民利益。但是從現實情況看,聽領導的指令、跟領導搞 好關系就是對的,并且你越是‘對’,越能得利。這樣一來,想升官的人都不干活兒,辛苦工作不如請客吃飯、溜須拍馬來得有用。”王浩感嘆。
馬微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應屆畢業生。現在,選擇畢業就工作的她,正忙著向各個心儀的公司投遞簡歷。馬微不僅專門找工作室設計形象、修圖證件 照,還專門學習了面試禮儀。她坦言,自己的簡歷等方面修飾和包裝偏離真實。但她認為這在求職時是必要的。“現在都講究‘第一印象’,經歷或者形象太‘土’ 的話,招聘者可能就不會注意到你。雖然內在美是根本,但是外在美也是很直接的”。
人們眼中的“對錯”和“利弊”到底指的是什么?調查顯示,68.5%的受訪者判斷“對錯”依據的是原則和底線,還有人靠感情直覺上的判斷 (41.0%),或者教科書上的標準、大眾的看法(30.8%)。由此看來,“對錯”是一種根植內心的社會道德標準。對于“利弊”的含義,59.5%的受 訪者認為是一種理性和證據的判斷,54.0%的受訪者認為是能否給自己帶來利益,29.1%的受訪者認為是別讓自己吃虧。由此看來,“利弊”更傾向于權衡 之下的利己主義。
現在社會中做事看“對錯”和看“利弊”的人哪種多一些呢?調查顯示,66.6%的受訪者感覺做事做人看利弊的人更多一些,23.4%的受訪者則覺得看對錯的人多一些。
馬微發現,為了求職而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并不鮮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覺得大多數造假都出現在簡歷里,因為招聘者無法準確了解你的歷史,信 息成本比較高。據我所知,很多人會偽造自己在學校的職務,比如給自己一個班干部、團干部當當。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這么做的時候,應聘環境就變壞了”。
供職于廈門某留學機構的洪曉介紹,現在中國留學生在國外高校招生機構的口碑越來越差,其主要原因就是申請材料造假。“很多人寫個人陳述時添油加醋,結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周游列國、當志愿者這些事。不僅如此,很多人連成績單也造假,這屬于非常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
“成人只看利弊”這句話的大行其道,背后的原因很多。調查顯示,在53.4%的受訪者眼中,這是功利主義者的自我美化,52.6%的受訪者由此 感到了社會道德水平的整體滑坡,51.9%的受訪者則歸因為個人原則底線的失守。不過,還有43.3%受訪者認為這是生存、生活環境復雜逼出來的處世之 道。
36.3%受訪者認為社會更需要做事看對錯的人在一些成年人看來,做事從普遍的道德標準和社會價值出發,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而“無利不起早”才是“人生智慧”。
待人處事中,奉行看利弊的人比看對錯的真的更合理、成熟嗎?調查揭示,31.8%的受訪者認為看“利弊”并不比看“對錯”的人成熟,28.9%的受訪者則持相反觀點,還有39.3%的受訪者則表示不好說。
北京外企服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推薦事業部顧問、光大銀行首席面試官張式錚說:“所有的商品都需要包裝,當人走向社會時同樣需要適當的包裝。但包裝和詐欺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可以事半功倍,錦上添花。而后者且不論道德、操守,僅從功利而論,很容易畫蛇添足、因小失大。”
據就職于某人力資源外包公司人事部的董坤麟介紹,對于學歷造假,招聘單位到學信網(教育部唯一指定的學歷查詢網站)上一查就知道了,而對于相關 崗位經歷,詢問細節也會判斷出真假。“雖然我們理解求職者的心態,但人人心中應該有一把尺子,一個界限。求職者如果在道德上犯錯誤,人品有污點,為了小利 犯錯,用人單位是不敢用的”。
在王浩看來,成人追逐利益,其實無可厚非,更沒必要懷念“只看對錯”的那份純真。小孩雖然天真,但他們是沒有負擔的。“‘大人才看利弊’之所以 說成熟,其實是因為效益。不過,真正的問題在于,當你追求效益的時候,不能以損害整個系統為代價。像腐敗行為,雖然增進了私益,卻傷害了社會價值,最終不 利于整個社會的運行。真正智慧的人應當學會‘兼容操作系統’,合理的升級自己,這才能達到雙贏”。
我們的社會當下到底需要哪種人?調查顯示,在36.3%的受訪者看來,我們社會更需要看對錯的人,20.5%的受訪者則表示,更需要看利弊的人,還有32.0%的受訪者認為,其實兩種都需要。
洪曉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人認為談利弊顯得更高級更圓融,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大家都這樣。但在一些高道德標準的社會環境里,那點小算盤 一下子就灰飛煙滅了。”在他看來,要改變這種“功利”的心理,不要人云亦云,被沉默打敗,而是應該堅持內心的道德準則,“是非觀是處事的基石,因為一個人 的價值在于他堅持什么,而不在于他擁有什么”。
張式錚認為,“即便如當今社會之混沌,從長遠一點看,道德與功利也是不矛盾的。當然,諸如利弊是非的判斷,仍需要我們踐行踐查,更需要智慧。”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后占0.8%,90后占26.9%,80后占44.8%,70后占19.3%,60后及以上人群占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