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口店遺址管理處17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亞洲舊石器考古聯合會主席高星說,在周口店遺址,發現了“北京人”有控制地用火的新證據。
周口店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1929年我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在這里發掘出土了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震驚了世界學術界。周口店也成為世界聞名的早期人類發祥地。
這次發布會公布的是2011年至2014年周口店遺址“猿人洞”搶救性清理發掘成果。
周口店遺址管理處主任董翠平介紹,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又稱“猿人洞”。“北京人”曾在這里生活,他們的遺骨、遺物、遺跡和洞頂塌落的石塊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內一層又一層充填起來,形成巨厚的堆積層,共分13層。
高星介紹,1929年,在“猿人洞”發現灰燼、燒骨、燒石等疑似用火證據。其后在多個層位發現集中分布的燒土、燒骨、燒石和碳化的樹籽。對灰燼和燒骨所作的化學分析發現燃燒產生的游離碳,據此“北京猿人已經能夠有控制地用火”等在很長時間成為學術界共識。
近30年來,部分西方學者質疑“北京人”用火及保存火種的能力。這些學者認為,遺址發現的被燒過熏黑的材料以及灰燼可能是自然火造成的,也 可能是受到鐵錳等化學成分的污染。上世紀末一些學者在遺址剖面做取樣分析,對“灰燼”所做的分析測試沒有發現樹木燃燒所應該產生的植硅體及相應的鉀等化學 元素等。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猿人洞”搶救性清理發掘隊隊長張雙權介紹,本次發掘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火塘、原地燒結土、燒石、燒骨等古人類用火遺物、遺跡的密集出現, 它們為“北京人”用火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素材。
“這次考古發掘發現一些動物的骨骼完全碳化,內外都成為黑色,可以判斷是火燒的結果。如果是化學反應或化學污染,應該只是骨骼的表皮變為黑色。”高星說,另外還發現有石灰巖被燒成白色的石灰,這只有在高溫且持續燃燒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尤其重要的是,發掘出兩三處集中用火的部位,可以被稱為火塘,有的火塘存在‘圍擋’結構的殘留石塊,這是考古學家一直在尋找的。”高星說,經過專業實驗室分析,火塘部位的燃燒溫度是自然火遠遠達不到的。
在“火塘”內部及周圍,考古學者還發現了大量燃燒過的物質。高星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會同中國安全生產研究院燃燒實驗室,在 周口店遺址第4、6層提取灰燼樣品做新的分析測試,結果表明:因燃燒而形成的富集的元素碳、鉀和植硅體在灰燼樣品中有足夠數量的存在,證明在這兩個層位發 生過原地燃燒(用火)行為。
“可以說這個取樣分析更接近‘原生態’,因為不是在經過風吹雨淋的剖面表層取樣,而是從發掘揭露的未經后期擾動的地層中取樣,樣品沒有經過風化等損害。”高星說,上述發現表明,“北京人”已經會用火,而且能夠保留火種,是在有控制地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