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美國、日韓還有各種海島游,這兩天朋友圈被各種旅行照片刷屏了。”家住北京的李女士笑著說,今年國慶節雖然沒有出去玩,但是跟著社交媒體朋友圈也可以算是環游世界了。
中國國慶7天長假將近尾聲,“朋友圈杯攝影大賽”也正在微信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打開微信朋友圈,很多人會有相同的感受,一放假周圍的朋友好像都出去了。
隨著收入增加、消費能力的提升,中國人旅游也走得越來越遠;與此同時,便捷周到的移動互聯網服務、社交媒體上豐富全面的旅游信息,讓中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變得觸手可及。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日前發布的《中國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費市場調查報告(2014—2015)》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費國,2014年中國出境游客人數在國際游客中的比重達到9.58%,出境旅游消費在國際旅游收入中比例達到11%。
“就在2004年,‘旅行’還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去哪兒玩?玩什么?怎么玩?什么都不知道,”回憶起11年前第一次旅行去深圳游玩的經歷,旅游愛好者張淑義坦言:“都不記得玩什么了,就記得要辦各種證件,一路很折騰。”
“現在有了互聯網,辦護照、辦簽證、訂機票、訂酒店,這些在手機上就能搞定了。”張淑義說。如今,每年她都要帶孩子去兩三個地方旅游,拿著一本攻略就出發了。“很多人都替你走過了,很多雙眼睛都替你看過了,完全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少走一些彎路。”她說。
調查顯示,超過67%的中國游客通過互聯網搜索攻略、查詢旅游目的地信息、分享旅游經歷、預訂機票酒店、提前購買景點門票,互聯網與移動信息平臺的影響力愈發明顯。很多中國游客的出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旅行社安排,而是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做規劃、編行程。
“隨著境外旅游經歷的增加,中國游客對旅游的個性化與差異化要求逐步提高,”眾信旅行社媒介經理李夢然認為,未來“游學游”“親子游”“私人定制游”“購物游”“郵輪游”等多種多樣的主題游、深度游會越來越豐富。
有調查顯示,中國游客在旅游上的投入也在逐年增長。2014年,41.59%的游客將生活總支出的20%以上用于旅游,特別是選擇長線旅游的游客,這一比例達到了51.31%。
。慈障挛,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國際航班出口處一片繁忙喧鬧。剛剛從日本返京的“80后”游客高健是人潮中的一員,他的行李箱里裝滿了自己和幫朋友帶回的化妝品和電器。
近年來每逢中國假期,日本家電賣場就會涌入大量中國游客。高健告訴記者,今年國慶期間,日本很多商店甚至打出“喜迎國慶”的中文招牌,還配備了懂漢語的導購,吸引中國游客購物。
高健說,以前出國旅游是和大家分享出游照片和經歷,現在一回來都是先把幫大家購買的東西拿出來分發。
“旅游消費是消費升級的最佳載體,”北京旅游學會副秘書長劉思敏博士說,“旅游消費和普通消費有些許不同,它是以物質消費為載體,以精神消費為訴求的。國民出境游人次逐漸增多,表明精神需求的質量和層次都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