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有當當網,酒類有酒仙網,家電有蘇寧京東,百貨有天貓淘寶……當互聯網攜帶著“+”號,風卷殘云般改寫傳統經濟形態的時候,體量龐大的食品業,卻顯得波瀾不驚。
是互聯網的風力還不夠勁疾,還是資本的力量尚顯單薄?當中糧旗下的我買網,在前兩輪成功融資的基礎上,日前又牽手泰康人壽、百度等行業大鱷,完成第三輪融資的時候,一個航母級電商大咖的輪廓,終于在食品行業中逐漸清晰起來。
撼山易,撼食品行業難
“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這句在營銷界奉為圭臬的話表明,標準在做好一個行業中,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農產品是最難用“標準”衡量的行業之一。和圖書,家電,百貨等工業品不同,食品行業中的許多產品,特別是初級產品,如農產品,生鮮產品,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
受氣候、地理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地方,每茬收成的農產品,可能都存在很大的差別。同一棵蘋果樹,大年與小年結出的蘋果,也往往大相徑庭。
把一堆很難用“標準”統一起來的“非標”產品,放到網上去賣,就只有兩種結果可以選擇:一是產品忽好忽劣,消費者不滿意;二是投入巨資,削峰填谷,盡可能做到標準統一。
一個消費者不滿意的電商,后果不言而喻。而要投入巨資統一標準,又不是誰都可以做到。標準難立導致的巨量資金需求,是食品電商難以做大做強的第一個難題。
生鮮食品的運輸儲存,是食品電商做大做強的第二個“攔路虎”。和大部分工業品不同,生鮮食品對運輸和倉儲的要求極高,從生產基地,到消費者餐桌,全程需要“冷鏈呵護”。
全流程的冷鏈設備,對于許多電商而言,是個天量投資數額。為了搶占市場,涉足生鮮食品的絕大部分電商,都借助第三方物流企業。
標準難立和冷鏈難備,導致食品行業的電商大咖“千呼萬喚難出來”。時代呼喚巨人,食品行業需要巨人般的電商。
用“金融健康”和“大數據”改造傳統食品業
中糧旗下的我買網,在經過三輪融資后,漸漸展露出巨人般的魁偉輪廓。
2013年7月,2014年8月,2015年10月,我買網先后三次成功融資,其中后兩次刷新食品電商融資記錄,估值超過10億美金,成為食品電商行業首個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背靠中糧雄厚的資金實力,連續刷新的巨量融資,使我買網成功克服了食品電商“小老頭”的流行病:一是堅持產品100%自營,獨創“供應商管 理體系”和“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全流程全方位統一標準;二是斥巨資建立高效安全的倉儲配送能力,確保食品從采購入庫到倉儲運輸、售后服務各環節全程可 控。
航空母艦造好了,動力從哪里來?
第一動力來自于金融業的“健康”概念。
泰康人壽的戰略定位是“大健康+互聯網”,而食品健康是大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這與我買網對健康和食品安全的追求高度契合。我買網CEO趙平原認為,雙方的用戶粘性和客戶群可以使二者能更好互動,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據了解,泰康與我買網已經進行了合作嘗試,并已獲得用戶的積極反饋。雙方未來還會在金融理財、生命健康、保險等多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實現“健康買到家”。
第二動力“大數據”,將解決客戶的準確定位。
互聯網大佬百度的加盟,有望使我買網成功借力“大數據”,實現精準營銷戰略,成功解決“眾口難調”的難題。
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沉淀了大量關于食品、健康方面的數據。聯姻我買網后,百度可以在底層大數據上與我買網打通,豐富雙方在飲食、健康等多個維度的數據,促進我買網對客戶進行更準確的抓取和食品的推薦,實現精準營銷,將數據流量轉化為定制化的服務。
端飯上餐桌的手,要管到田間地頭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公司+農戶,曾被視為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模式。但當奶粉行業因為牛奶摻假而廣受詬病,果品行業因果農惜售而頻遭損失時,許多“農”字號的龍頭企業,開始把眼光轉向“自營”:從生產基地,到倉儲運輸,實現全鏈條的自產自銷。
我買網目前的商品渠道有二:一是依靠中糧集團遍布海外的渠道優勢,加大海外直采,在全球精選優質產品,進行國人口味定制開發;二是基于我買網產地直采優勢,擴大優質生鮮品的挖掘。
趙平原說,將加大食品安全監管投入,實現自營食品全面覆蓋。特別針對果蔬水產等生鮮非標品,嚴格實施“雙保險”機制:在商品引入階段,除產 品方送檢外增加“我買標準”審核;在商品入庫階段,通過生鮮快速檢測實驗室再次抽批次審核。對重點商品和關注度高的商品,增加檢測頻次,實現安全監控 “零”死角。
對食品電商而言,新鮮原味是核心競爭力。
未來兩年,我買網將投入1億美金用于冷鏈物流體系的布局和建設,進一步擴大生鮮商品的配送范圍。目前其生鮮商品的配送范圍,已從2014年的60個擴展到142個城市,確保48小時內生鮮直達,部分核心城市實現一日兩配到三配。
趙平原預測,到2017年,我買網冷鏈配送范圍將擴展到全國絕大部分省會城市和地級市,完成300個以上城市布局。其中,京津冀,江浙滬,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冷鏈配送范圍將下沉至縣級市,進一步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打造極致“新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