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家,國強家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每一個小家與祖國的命運都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016年的第一天,新華社記者聯合上海鐵路局南京客運段當日執乘的工作人員,在開往全國各地的列車上調查采訪,透過這個民生與經濟脈動的窗口,觀察老百姓對于國與家的新期待。
調查發現,祖國更加繁榮富強是人們的共同愿景;食品安全、環境保護、民生服務、深化改革等是人們的關注焦點,老百姓普遍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有更多獲得感。
元旦這天,在南京工作的農民工孔德生請假趕往上海與打工的兒子團聚,2016年他最大的愿望是攢夠錢幫孩子在蘇南買房安家。工資更高點,房 價更低點,他與兒子的城市夢就更近一點。蘭溪至南通的T7786次列車上,木工胡慶也希望2016年打工能掙更多錢,好回家孝敬父母。改善生活是他最大的 愿望。
“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昨夜今晨76歲的吳桂林對總書記的這句話感慨良多。退休前吳桂林是一名母機工程師,工作就是“無中生 有”——研發制造機器的機器,一干幾十年解決了無數難題。元旦這天,他乘高鐵從上;毓ぷ髁税胼呑拥奶K州,故地重游,那里正是夢想開始的地方。
改革的力度更大了,內政外交格局不一樣了,國家對老百姓的關注前所未有。吳桂林說,近年來家國關系的變化讓他對未來有更多期待。同樣的情緒 感染著這天從北京趕往連云港的陳逸澤,這名25歲的硬件檢測工程師走南闖北,感受到了國家強盛帶來的變化。他說,如果北京沒霧霾、不堵車、地鐵更便宜,生 活就完美了!
同呼吸共命運,家國榮辱與共。在徐州開往連云港的K8399次列車上,26歲的會計師陳云云,“計算”著新年的“正資產”:多一片藍天,少 一些霧霾;多一份責任,少一些事故。從廣州前往徐州去的銷售員黃琛說,安全事故、霧霾污染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2016年我們期待更多改善,讓人們的 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從上海開往北京的G118次列車上,38歲的仲東恒在紙上寫下他的新年愿景。從事海內外人才交流服務的他有一個強烈的感受——近年來,流向中國的國際精英越來越多,“如果人才流動的壁壘被打破,中國將成為全球的人才高地,我對此充滿信心!”他說。
與人才一樣,資本也是新常態下,推動中國經濟加速轉型升級的變量。60多歲的鄒建平元旦這天乘高鐵,從上海趕往無錫,處理投資公司的事務。公司在西寧投資了鋰電池生產企業,他希望新的一年國家能大力支持新能源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能源變革及早到來。
前景催人奮進,但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的生活還要靠自己雙手創造。在開往南通的T7786次列車上,24歲的教師顧超霞表示,新的一年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教師這個職業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同時,她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把教育制度改革繼續深化下去。
上下同步才能事半功倍。31歲的許馮林新年第一天就趕往上?疾祉椖,他在無錫開了一個電瓶車車架加工車廠,2015年遭遇了虧損。新的一年他迅速轉型引進新的產品技術。“如果減稅能落地,我就有希望扭虧為盈。”他說。
新年的第一天,全國開行的鐵路旅客列車有2800多對,僅從江蘇出發的就有140多對。每一趟列車都承載著沿途人們的憧憬和期待。如果用一句話概括2016年的新年景,恰如G118次列車列車長陶春所說:“我們始終奮力前行,因為目的地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