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2名北京科學家當選兩院院士 最年輕院士44歲

2016-01-12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日前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兩名北京科學家(邵峰、彭永臻)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至此,來自北京科研單位的兩院院士已增至13人。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院邵峰今年只有44歲,是國際知名的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他此次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在這次兩院新增院 士中,邵峰是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現有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67歲的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彭永臻是國內頂尖的污水處理專家,長期致力于城市污水處理及其脫氮除 磷理論、工藝、新技術和工程應用,這次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院士!                 

  彭永臻金獎銀獎不如學生夸獎

  彭永臻是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國家教學名師,北京市高校育人標兵,現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工程分會副主任委員。作為首批 “國家級教學團隊”負責人,他教書育人三十余載,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污水處理行業的技術骨干與管理人才;科研探索三十余載,為污水生物處理的理論創新與技 術進步起到了促進作用;工程實踐三十余載,為推動我國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先做學生的朋友,再做學生的老師”是他的座

  右銘。為了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他每周與學生打兩次籃球,定期安排聚餐;逢年過節在他的倡導下,實驗室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加團隊凝聚力和成員歸屬感。“金獎銀獎不如學生的夸獎”,和學生在一起就是幸福,他享受著這種生活。

  為實現“將普通學校學生培養成優秀科技人才”的夢想,他對于學生的培養,從研究課題選擇,方案制定,進度安排到論文撰寫,有著一套獨特的“過程 控制”方法,在每個環節都親自把關,并堅持定期與不同課題組進行交流,共同進步。“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高大文在課題研究中多次遇到棘手的難題想 要放棄,他每次都在關鍵時刻對其進行鼓勵并一起分析研究,為尋求解決方案常常工作至深夜。

  目前,他已累積培養碩士研究生71人、博士研究生48人,大多已在污水處理領域成為兼具理論底蘊與實踐能力的行業骨干。

  科研中他始終致力于推動技術創新,促進成果轉化。他提出的應用實時控制實現和穩定短程生物脫氮的新方法,在國內外首次實現城市污水穩定的常溫、 低溫短程深度脫氮,填補了該領域的技術空白。他首次提出的污泥發酵原位耦合反硝化的原創理論與方法,構建“水解酸化-產氫產乙酸-反硝化”的新型生化反應 器,深度開發碳源,并實現污泥減量。

  他帶領團隊將污水處理新工藝與智能控制思想融入工程設計,形成一系列專利技術并推廣應用到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等地的30余項城市污水處理工程中,促進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一級A的達標排放,降低平均處理能耗達12%以上。

  邵峰最年輕院士辦公室僅4平米

  邵峰199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專業,1999年獲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2005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完成博士后訓練后回國,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建立實驗室,開始獨立研究生涯。

  邵峰的實驗室主要致力于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感染致病和宿主免疫如何識別和清除入侵病原的分子機制,目前已發現、鑒定了3個識別細菌主要模式分子 的重要免疫受體/感知蛋白,形成了細胞質抗細菌天然免疫識別的基本理論框架體系,為細菌疫苗和疫苗佐劑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邵峰先后榮獲霍華德·休斯研究所青年科學家獎、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周光召杰出青年基礎科學獎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他作 為首位大陸本土科學家榮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2015年,他作為第六位中國科學家,當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成 員,更在年底斬獲了新科院士這一殊榮。

  邵峰的實驗室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三樓,推門進入,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擁擠的學生辦公室,右側是生物化學實驗室;最里側的小房間,是邵峰的辦公室,一間只有4平方米大小的辦公室。

  邵峰說,他希望自己的團隊不是曇花一現,而是能不斷做出里程碑式的工作,持續領跑國際前沿。邵峰告訴記者,今后他的實驗室將兩路并進,一是繼續 尋找更多新的重要蛋白分子、不斷揭開細菌感染和人體免疫的生命奧秘;二是篩選化合物小分子,在治療敗血癥等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發上有所突破。

  邵峰坦言,目前來自各方面的“誘惑”太多,讓許多青年科研人員迷失了方向,甚至浪費了寶貴的學術生命。“科學家的心思一旦離開實驗室,就很難再 回來了。”所以他招學生比較挑剔,更傾向于刻苦踏實、絕不輕言放棄的學生,而且他特別看重學生面對“實驗失敗”這一常態的抗壓能力。

  □延伸閱讀

  “北京學者計劃”3年捧出4院士

  據北京市人社局介紹,2012年北京市政府開始實施“北京學者計劃”,每兩年從自然科學、工程科學技術、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選拔不超過15名具 有較高學術造詣,有發展潛力并被國內外同行公認的北京學者,瞄準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名家大師的目標進行重點培養。

  據介紹,“北京學者計劃”的選拔程序相當嚴格,需數百名兩院院士、知名專家通過兩輪通信和一次會議評審進行把關,分別考察候選人學風品德、學術影響、團隊建設和科研成果、創新能力、發展潛力等要素,嚴把入口關。

  在支持學者創新發展方面,北京進行了大膽創新。首先是充分考慮學科專業差異,強調個性化培養,為每位學者量身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并聘請院士或國際知名專家擔任學術導師或咨詢專家。

  其次是包容科研“失敗”,合理設定培養周期。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為6年,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為3年,進行持續的跟蹤和支持,培養周期內不進行考核,只進行一次評估,周期結束后經專家評估可再延長一個周期。

  第三是注重學科建設的持續性,進行團隊培養。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為每位學者組建跨學科、跨地域、跨單位的創新團隊,引導學者加強對團隊成員的培養和支持,以學者本人培養帶動團隊培養,形成人才梯隊。

  四是遵循科研工作規律,給予學者充分自主權,培養周期內每年給予學者100萬元培養經費(其中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學者為每年20萬元)。培養經費 用于學者及其團隊的培養和科研工作,包括聘請學術導師和學術助手、出版學術專著、開展科研活動、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進行學術訪問和合作研究5個方面,學 者對經費使用具有自主權。

  相比于國內其他鼓勵科技人才發展的計劃,“北京學者計劃”非常獨特也是成功之處就是學者對培養經費使用具有很大的自主權。更為靈活的方式,更加 方便了科技實驗等學術工作的開展。有專家表示,此前有些國內鼓勵科技人才發展的計劃,其規定甚至嚴格到了說買A試劑就絕不能買B試劑,邀請函上缺個座機電 話都不行,項目內資金報銷也絕不能混用。這些過于死板的規定,對于科學家開展科研活動和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造成了一定阻礙。

  北京市人社局介紹,通過實施“北京學者計劃”等項目,北京高端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自2012年底以來,“北京學者計劃”已實施3年且成效顯著,共評選出兩批28位學者,全部為北京最高層次領軍人才,其中已有4人當選為兩院院士。

目前,北京科研單位的13名兩院院士分布在生命科學、醫藥衛生、材料學、土木建筑、電子信息、食品工程等專業領域,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9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