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正在重塑各行各業,并展示出無限可能性。業界也紛紛探索 新媒體的各種形態,挖掘新聞傳播的最大潛能。但同時大家都注意到:在技術、渠道、呈現方式日益發達、豐富的今天,內容建設的基礎地位、核心作用日益凸顯, 不可忽視。互聯網+,在產業領域必須加實體經濟;而在新聞傳播領域,無疑是加內容和意義。
產品第一
在新聞傳播領域,報紙、廣播、電視、兩微一端等等算渠道,各類新聞作品、媒體節目是產品,它們所表現的事件、態度、觀點為內容。顯而易見的是, 所有的內容都必須首先通過產品來表達、呈現,然后再假渠道以傳播。沒有產品,就無法表達意義;產品少,流布不廣,其內容意義也就相應地捉襟見肘。媒體人的 天職就是以專業本領、職業素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創造產品、傳播內容、表達意義,以促進社會正義、文明、進步。
如今,“社交媒體”、 “自媒體”來勢洶洶,先聲奪人。《紐約時報》過去50年所產生的信息字符為30億個,而推特網一天所產生的信息字符就達到80億。2016年,互聯網的流 量會達到每秒720TB,每3分鐘就可以傳送360萬小時的視頻。現在美國Youtube上傳的視頻已超過美國三大廣播機構ABC、NBC、CBS自 1948年開播以來的視頻總和。在中國大陸,現有網民近6.68億,手機網民5.94億。他們每天生產微博3.6億條,而微信則達120億條以上。
很多人因此陷入困域:世界還需要職業媒體人么?還需要他們去生產新聞產品么?
不辯自明的是,新聞構成數據,但數據并不都是新聞。事實上,社交網上誕生的字符信息更多時候只是“輿情”,而不構成具有公信力、權威性的新聞產品。
2011年,弗吉尼亞州發生5.8級地震,紐約人從社交網得知地震消息幾秒鐘后自己才有了震感。有人驚呼:新媒體比震波跑得還快。但是,對這場地震的真實情況、詳細原因以及整體影響的了解,大家一致的選擇還是看報紙、看電視、聽廣播或者登錄媒體機構的官網、官微。
大多數情況下,“自媒體”們往往只是新聞事件的目擊者、耳聞人。由于沒有深入采訪、探求究竟,他們只能在社交網上遞送最初消息、各類猜想和波動的情緒。
新聞產品之所以構成影響力,關鍵在于它全面而不是零碎地、本質而不是表象地、負責而不是隨意地來報道事實,因而它成為社會發展的晴雨表,成為受眾了解世界、判斷事物的依據。
平心而論,我們的新聞產品供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有線電視新聞、NBC、CNN發布的新聞是美國之外地區的100倍,是中國 的1000倍。在新聞傳播的數據中,以漢語表達的只占5%。而與之正相關的,恰恰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影響力、話語權乃至軟實力。
因此,無論如何,創造優秀新聞產品是時代賦予職業媒體人的天職。
能量為上
物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概念,叫“能量密度”,是指在一定空間或質量物質中儲存能量的大小。一些電動汽車電池體積大、分量重、充電時間長、續航里程短,根本原因在于電池能量密度低。
新聞產品同樣面臨“能量密度”的拷問。
如果新聞的能量密度不足以點燃讀者、觀眾、聽眾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支撐他們讀下去、看下去、聽下去,那它的生產者報社、廣播機構、網站就會“熄 火停車”。因之,新聞應當“有用”。“勞動耗費在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上才有意義”。只有足量的全新信息點、知識點以及思想火花,才能為新聞作品灌注生機;只 有發現、喚起并滿足受眾的內在需求,新聞產品才能實現效用最大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資訊共享已成潮流。生產獨家新聞,拼的是眼光、思想和智慧。職業媒體 人的新聞生產與傳播必須變海量為能量、變速度為深度、變渠道為味道。一句話,呈現事實,揭示本質,挖掘價值,讓大數據回歸小數據。
真 實、透徹、深刻的內容呈現,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受歡迎的。這是因為,對于普通人來說,粗糙大數據“亂花漸欲迷人眼”,談不上有什么實際價值。格林斯潘說:美 國自上世紀以來GDP一直在增長,但“GDP的重量”并沒有增加。因為構成GDP的產品蘊含了更多的技術和文化元素。可以預言的是,當能量密度加大后,我 們就未必需要厚報紙、長節目和一堆不能編碼的網絡數據。
信息時代,新聞產品是大眾生活的必需品。如今,山區的老太太比一百年前的首相 掌握更多的“天下事”。然而,在現實的輿論場中,常常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飛機墜落、火車越軌、殺人越貨、明星劈腿、道路塌陷、丑聞奇觀不絕于耳 目。有人慨嘆:一些媒體特別是新興媒體離城市遠、離世界近;離百姓遠、離明星近;離幸福遠、離災難近……抓眼球、吸粉絲、漲人氣、賺流量成了他們生產新聞 的價值、理想。于是乎,伴隨著新聞傳播而擴散的是一股令人不安的憂郁情緒。這讓我們不得不再一次追問新聞生產的目的和意義。
新聞應當 真實、全面、客觀、準確地報道這個世界上最新發生的事件。但是,從什么角度、以什么態度、抱何種預期,似乎成了區別積極傳播與消極傳播、良善傳播與惡俗傳 播的邏輯起點。揭露丑惡,當弘揚正義;描寫不幸,當展示仁愛;直面困難,當看見希望。古往今來,人類針對一事一物的趣味、動機、價值不斷變化,但他們對于 “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卻貫穿古今、與日俱增。這恰恰構成了新聞能量的基因。
我們從心底里呼喚:新聞應該讓生活更美好。
精巧才好
大眾接受的粗線條時代期待內容精致化的生產傳播。只有精致、精確、美好的內容傳播才能塑造有品位、高素質的受眾。大數據技術正在改變新聞傳播方式。“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先鋒按照分眾傳播、精準投放的原則扮演著“新聞的搬運工”。但是,用大數據技術改變傳統新聞生產方式,對讀者來說,意義更為深遠。
數據在西方是權力分配的依據。美國南方北方、大州小州、參院眾院的權力安排的依據都是數據。數據是投資的前提。米切爾的《亂世佳人》被好萊塢成功搬上銀幕,創造了5997萬張票房紀錄。而蓋洛普三年前就曾告訴制片人塞爾茲涅克:將有接近一半的美國人會欣賞這部電影。
循證醫學為精準醫療點亮一盞明燈,阿司匹林介入心臟病治療乃是這一醫學方法的成功范例。循證決策成為政府科學行政的核心概念,倫敦的擁堵收費政策正是靠 它才平穩出臺。實際上,“循證新聞”也呼之欲出。基于全部證據、素材不僅是記者有限見聞,基于盡可能廣闊的參照系而不限于手頭局部材料,基于全景數據所提 示的傾向、趨勢和必然性而不是媒體人的固有觀點、一己成見,新聞生產必定會變得更為科學、精確,新聞產品也就因之更加飽滿、充實、精辟、“有用”。
萬物皆備于我,媒體人當然可以享受這樣一種創造過程。新聞生產的基本功在于對語文的理解和把握。漢字本身就攜帶著純正、深厚、豐富的中華文化基因。如果我們能夠自信而暢達地用漢語書寫、表達、講述故事,傳神寫照,我們的傳播就兼具了文化學意義。
講好故事是新聞傳播的最高境界。在西方,40多位作者歷時1600多年講了一個又一個傳奇而富哲理的故事、事件,它們結集為《圣經》。中國人擅長講故 事。《論語》中孔子對弟子言傳身教常常在活靈活現的故事情節中展開。《史記》、《資治通鑒》所記錄的,都不外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故事,聲情并茂,讓人如臨其 境。故事講好了,便成為經典。諾貝爾獎獲得者阿克洛夫在其新著《動物精神》中寫道:人類之所以產生許多動機,是我們經歷了一些故事,如果沒有這些故事,生 活很可能只是一樁接一樁該死的事情。他認為,人類對事實要點的記憶,是圍繞故事來排列的,人類思維模式是以故事為基礎的。
政治家講經濟故事。企業家講倫理故事。文學家講情感故事。而媒體人,必須能夠講述這個世界所有最動人的故事。于是我們要無遠弗屆、洞察入微,通過細節、情節、畫面、意境,把讀者帶進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必到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