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媒體上不斷出現的失實報道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3%的受訪者曾被失實報道誤導過,65.5%的受訪者直言當下媒體失實報道的情況嚴重,75.9%的受訪者認為媒體為吸引眼球、博取關注是導致失實報道出現的主因。
61.3%受訪者表示曾被失實報道誤導過
在一家國企做會計,明年即將退休的趙輝幾十年來都保持著每天看新聞的習慣,也關注了許多媒體類賬號。在她看來,媒體失實報道的情況確實比較多,“一些新聞會夸大其詞引人驚訝,還有一些報道以偏概全,將個別現象泛化成整體。這都會誤導民眾”。
常天曉(化名)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他認為當下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失實報道情況更為嚴重,“為了吸引眼球,許多新聞或者內容過于夸張,或者故意趨向某些‘感情期待’,偏離事實”。
調查顯示,61.3%的受訪者直言被失實報道誤導過,僅24.8%的受訪者沒有被誤導。12.5%的受訪者坦言當下媒體出現失實報道的情況非常嚴重,53.0%的受訪者認為比較嚴重,29.4%的受訪者表示情況一般,認為不嚴重的受訪者僅占5.0%。
面對失實報道,趙輝表示仍相信媒體,“我個人更相信比較主流的媒體機構報道的新聞。而一些網絡新聞缺少嚴格把關,我會比較謹慎”。
調查顯示,46.0%的受訪者會對媒體的新聞報道持信任態度,其中4.1%的人會完全相信,41.9%的人比較相信。39.7%的受訪者表示一般,13.4%的受訪者坦言不太相信,0.8%的受訪者則完全不相信。
75.9%受訪者認為失實報道出現主因是媒體為吸引眼球、博取關注
“失實報道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媒體提升關注度的需要。像一些媒體故意迎合大眾取向而制造失實報道。現下網絡自媒體發展迅速,有些通過制造或 轉發不實新聞取得大量關注。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的‘時效性’會略弱,所以有些傳統媒體會開始妥協。”常天曉說,“此外,一些媒體人職業素質不夠,缺乏對事 實的核實能力,甚至不愿去核實,導致一些媒體會把如‘洋蔥日報’(一個微博賬號,專門做虛假新聞以達到搞笑或諷刺目的——編者注)發布的幽默或諷刺內容當 成新聞,不加分辨進行轉發。”
在失實報道出現的原因上,75.9%的受訪者認為是媒體為吸引眼球、博取關注;56.3%的受訪者認為是記者浮躁,忽視職業操 守;48.7%的受訪者表示是媒體機構審核機制不健全。其他依次為:媒體缺乏社會責任心(45.6%),過于關注新聞“時效”(35.2%),傳播規律導 致(15.8%)。
一些失實報道被反復辟謠,但仍有不少公眾會相信,原因為何?調查顯示,65.0%的受訪者坦言是謠言觸及某些社會痛點,讓有痛感的人寧可信其有。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毛湛文指出,對于一些民眾了解較少的領域,公眾面對失實報道的驚人數字和離奇結論也會“寧可信其有”。 “像當年所謂‘天安門留下5噸垃圾’就是一例”。他同時坦言,作為新聞學專業的科研工作者,也無法阻擋失實報道對自己家人的影響,更何況不了解情況的民 眾。
57.1%的受訪者認為原因在于辟謠新聞的傳播力度不夠;43.0%的受訪者表示一些讀者不思考,人云亦云;29.1%的受訪者認為是過于相信媒體,不疑有他。
北京某高校新聞專業研究生潘安怡表示,從傳播學角度看,辟謠報道傳播力度反而沒有失實報道本身傳播得廣,導致很多失實報道經過澄清后還是會 有人相信。“輿情有時是非理性的,一篇煽動情緒的失實報道和一篇冷靜理性的辟謠文,受眾可能會更喜歡點開前者。而且一旦二次傳播,對于沒聽過這件事的受眾 來說,就是新的消息”。
毛湛文認為,不少失實報道“打敗”了辟謠報道,一個原因是辟謠難度大。“20年前,傳統媒體如果有什么失實報道,在自己的平臺上進行修正和 辟謠即可。但現在,報道主體已經從媒體擴展到每一個自媒體人身上,而辟謠者尚未從單一媒體擴展到全體民眾,依舊是以傳統媒體為主”。
另一方面,傳播辟謠的力度不夠。“背后的原因是媒體對辟謠不夠重視。比如,一篇失實報道是800字,那么為了澄清事實讓大眾普遍相信,媒體應該用3000字的深度報道來辟謠,才有可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毛湛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