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八問兩會新聞發布:能否成為新聞“富礦”?

2016-03-11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圖: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

  

八問兩會新聞發布

  

圍繞兩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記者會,以及每年的壓軸戲——總理會見中外記者,都是媒體獲得信息、公眾了解政策的重要平臺。這些活動從什么時候開始舉行,有什么樣的運行規范,如何選擇參與者……還有,記者獲得提問機會真的有絕招嗎?

  

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兩會新聞中心,全方位解讀兩會發布會、記者會的方方面面,和讀者一起走進新聞背后的新聞。

  

1問:兩會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會的傳統是從何時開始的?當時出于什么樣的考慮?第一任新聞發言人是誰?

  

答: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舉行新聞發布會,始于1983年6月召開的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當時考慮是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 國,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了解中國人大和中國政協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兩會首屆新聞發言人分別由六屆全國 人大一次會議副秘書長曾濤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副秘書長孫起孟擔任。從那時起,每年兩會召開之前,都會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有關新聞,并回答記者提問, 延續至今。

  

2問: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答:1988年召開七屆人大一次會議。4月13日下午,大會閉幕后,應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曾濤的邀請,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和副總理 姚依林、田紀云、吳學謙,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400多名中外記者并回答提問。自此,在全國人大會議結束后,由國務院總理會見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的傳統延續 下來。

  

3問:兩會期間,新聞中心還會組織若干場記者會,每場記者會的主題和邀請對象是怎么考慮安排的?

  

答:兩會召開記者會的傳統與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最早只是由外交部長召開一場記者會,向國內外媒體介紹我國外交政策。隨著兩會的進 一步開放、透明,記者會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財政部、發改委、人社部等國務院各職能部門負責人都相繼加入到記者會中來,直到現在還不斷有新的部門和 新的領域加入進來。

  

今年兩會期間,除繼續邀請總理會見中外記者,還將舉辦19場記者會,其中15場為人大記者會,4場為政協記者會,外交部、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環保部、人民銀行等部委主要負責人出席。

  

4問:召開記者會都要做哪些準備?部委參與的積極性怎么樣?

  

答:每年兩會前4個月左右,兩會新聞報道組就已經開始了記者會的準備工作。工作人員要與國務院各部委反復協調溝通,詢問部委是否需要在兩會期間發布相關工作信息,回答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有的部委比較積極,樂于參加記者會。

  

5問:誰是記者會的常客?今年會有哪些“新面孔”出現?

  

答:縱觀30多年的記者會歷史,外長記者會始終是兩會期間的傳統項目。近年來,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也成為記者會的常客。今年兩會期間,記 者會又迎來一些新面孔,包括教育部、交通部、住建部、國資委等。尤其是將于3月12日下午舉行的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記者會,新任證監會主席劉士余 將首次公開亮相回答記者的提問。這已經引起了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6問:人大記者會和政協記者會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

  

答:相較于人大記者會通常邀請國務院職能部門負責人參會,全國政協記者會則更加注重建言獻策,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就一些熱點話題回答記者提問。

  

今年3月6日,全國政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陳錫文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易綱、常振明、許家印就“十三五”經濟發展問題 回答記者提問。從提問情況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央行貨幣政策是最受關注的話題。在9日進行的全國政協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李衛紅、劉長銘等都 有十分精彩的發言,也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

  

7問:發布會、記者會能否成為兩會新聞的“富礦”?

  

答:隨著海內外對兩會關注度的持續高漲,記者會也成為信息發布、溝通交流的重要場所。受訪者的一言一行都讓記者們恨不得拿著放大鏡去逐字逐句審視。

  

比如,3月8日,外交部部長王毅受邀參加“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記者會。記者會尚在舉行,一些“金句”就已經風靡網絡。“南海軍事化這頂帽子 扣不到中國頭上,有更合適的國家可以戴”“航行自由并不等于橫行自由”“對于這樣一場走了調、變了味的所謂仲裁,中國恕不奉陪”等等,讓現場媒體感到收獲 頗豐。

  

外媒對這場記者會的評價也頗高。法新社刊發了題為《中國維護作為外交大國的影響力》的文章,認為王毅在記者會上堅定地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時也 表明中國的崛起對國際秩序沒有威脅。《聯合早報》則指出,王毅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公正、講道義、有誠意,以及維護和平的新型強國的形象。

  

8問:主持人選擇記者提問有什么規律嗎?怎樣才能成功獲得提問機會?

  

答:隨著參加記者會的記者越來越多,如何獲得主持人的青睞,得到寶貴的提問機會,也成為一項必修課。據曾經擔任過記者會主持人的人大新聞局負責人介 紹,主持人選擇記者遵循著平衡的原則:境內媒體和境外媒體要適當平衡,前區、后區、左邊、右邊、中間的記者要適當平衡,男記者和女記者要適當平衡等等。 “記者的著裝和熟悉程度,對于在記者會上獲得提問的概率沒有關系。”

  

盡管如此,一些曾經表現優秀的記者還是更容易獲得提問體會。“記者提出的問題往往反映出對這個話題的熟悉程度。”這位負責人表示,有些記者做足了功 課,一開口就讓人很佩服,部委負責人更愿意回答這類具有專業視角的問題。“而有些記者泛泛而談,甚至與記者會主題離題萬里,這樣的提問等于浪費了一次寶貴 的機會。”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郭軍代表:

  

兩會期間的記者會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坦誠務實的態度。回答記者會的無論是部長官員,還是委員代表,都能用準確的事實、詳實的數據、切身的感受和感人 的故事來說話。不繞彎子、不兜圈子,不回避敏感話題、不遮掩存在問題。熱點問題在這里都能得到解答。直面敏感問題,回應社會關切,這也是新聞發布會的應有 之義。兩會集中的新聞發布會含金量十足,但仍不夠“解渴”,還應建立信息發布的常態化機制,讓開放透明的力度不斷加強。

  

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董事長王亞非代表:

  

近年來,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也在不斷的變化。首先是事先預熱、準備更充足了。從發言人的回答上能夠感覺到事先做了很多功課,各個政府部門、相關機構都 會就熱點關注問題進行更多的梳理準備。此外,發布會內容傳播的活躍性、及時性也比以往更強了。希望未來的記者會能更充分地利用新媒體優勢,增強與網民的互 動。新聞發布會的記者提問也可以更有針對性,不必就所有問題面面俱到。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建軍委員:

  

今年國內國際形勢都比較復雜,大家都希望能夠獲得權威的解讀和聲音。兩會的記者會都有針對性地對一些熱點問題解讀,主動答疑解惑,有效地引導了輿 論,堵住了謠言,凝聚了民心。參加記者會的無論是官員還是專業人士,回答都非常接地氣,實事求是,正視問題,直面難題。今年兩會,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報 道上相比于過去,花邊新聞少了,主流問題的關注更多了。媒體的作用不可小視,如果只是炒作、吸引眼球,那只會讓人一笑而過,并沒有解決問題,只有當下存在 的問題,才是媒體真正應該關注的話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