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開國大典天安門尋訪記

2016-06-19  來源: 新華社 評論0 打印 字大 字小
[字體: ]

“下午三時,天安門。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閱兵,人民大游行。”詩人胡風在1949年10月1日的日記里寫道:“時間開始了。”

  時間開始于天安門城樓上的一聲宣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澤東濃重的湘音震動了全世界。

  如果說1919年發生在這里的“五四運動”點燃了席卷全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種,那么在30年后,在解放中國的道路上一路“趕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里向全國人民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這也是黨中央最終選擇在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的原因之一。”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百年天安門》作者賈英廷說。

  就像這個曾經羸弱的國家,天安門城樓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賈英廷用手比了比1米左右的長度:“城樓上的鴿子糞、蒿草有這么厚。廣場上300多個大坑,東邊垃圾堆了三層樓那么高。”

  一個半月,僅僅一個半月,各界群眾就完成了清理平整5.4萬平方米廣場、修繕天安門城樓主席臺,修建升國旗設備、修補周邊瀝青石渣路邊以及綠化的龐大工程。“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北京奇跡’!”賈英廷說。

  八面鮮艷的紅旗在城樓大殿兩側迎風飄揚,朱紅色的廊柱間懸掛著八盞直徑八尺的紅慶燈,重檐之間橫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的 大幅會標;城臺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新繪制的巨幅毛澤東畫像,兩側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的寬大標語——這些嶄新的符號出現在曾 經是皇權象征的古老城樓上,煥然一新的天安門城樓迎接新時代的誕生。

  1949年10月1日15時,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毛澤東主席宣告新中國成立,天安門廣場沸騰了;第一面國旗在《義勇軍進行 曲》和54門28響禮炮聲中升起,天安門廣場沸騰了;朱德總司令檢閱三軍,天安門廣場沸騰了;30萬群眾組成浩大游行,天安門廣場沸騰了……

  天安門城樓東南側國家博物館四層的一個窗口,恰好可以完整地看到天安門城樓和廣場的全貌。窗外,游人如織、長安街上車輛排起長龍;而窗內,正是“復興之路”展覽“開國大典”的篇章。透過這扇玻璃窗,歷史與現實靜靜地對望。

  “這里復原了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的布置,話筒、禮炮都是當時的原件。”出生于1988年的講解員董胤已經記不清自己多少次向多少人講解過這 段歷史,但即使每天都要重復這樣的工作,每次走到這里,看到復原的城樓、開國大典上升起的五星紅旗,聽到毛澤東的原音以及國歌,“心里的自豪感一下子就冒 出來,聲音都高了許多”。

  這樣的感受幾乎每名講解員都會有。“從前面一路講解過來,都是喪權辱國、屈辱的歷史,而走到這里,迎面就是‘開國大典’,每個人都會有‘精神一振’的感覺。”

  而隨著展覽內容的推進,觀眾的情緒再難平靜: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亞運會、“長征”火箭、奧運會、載人火箭返回艙……驚嘆聲不斷在觀眾中響起。

  對于中國人,天安門究竟意味著什么?

  “天安門是……國家。”14歲的北京市順義區第十一中學初二學生王子妍,站在集體參觀的同學隊伍中,因為不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對天安門的感受而有點著急。

  “我在天安門看到了中國600年的歷史。”“90后”游客小梁說。

  而對于在天安門工作了近30年的賈英廷來說,對天安門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它已經融入我的生活,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繼續把天安門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天安門,熱愛天安門。”

  董胤說:“天安門是起點,中國走向復興的起點。”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