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的喬治大街,在奧克蘭繁華的商業區,在迪拜健康城……同仁堂的金字招牌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外消費者。
自1993年在香港開設第一家零售藥店起,20多年來,同仁堂已在25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15家包括零售終端、中醫診所和養生中心在內 的網點。從最初“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到現在“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347歲的同仁堂將中醫藥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
海外診療患者超3000萬人次
走進同仁堂之前,在加拿大居住了20年的張老伯始終抵觸中醫,但一件事扭轉了他的看法。3個月前,張老伯的胃持續感到不適,每次去看西醫,都被告知什么病也沒有,而病情卻越來越嚴重。在家人的勸說下,他終于決定到同仁堂試試看。
望、聞、問、切,在同仁堂多倫多店,大夫根據張老伯的病情開了五服藥。帶著將信將疑的心情,張老伯喝了一服,胃奇跡般地舒服多了。喝了剩下的幾服后,胃不適的感覺完全沒有了。此后的3個月,病情始終沒有復發。
從不相信到相信,更多像張老伯一樣的人成為了同仁堂的忠實顧客。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年6月底,同仁堂在海外累計診療的患者已超過3000萬人次,數以億計的海外人士認識了同仁堂。
中醫養生融入海外生活
走進同仁堂的海外門店,電視屏幕滾動播放著中醫藥知識和養生節目,消費者既能通過針灸推拿等服務感受中醫藥的療效,還可以參加健康講座,學 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國傳統養生方法。同仁堂的每一個門店,都宛如一座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讓顧客全方位感受中醫藥的魅力。
“同仁堂門店既是經濟實體,也是文化載體,”同仁堂集團總經理高振坤表示,中醫藥出海,首先面對的是文化差異,同仁堂肩負著經營發展和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雙重責任。
“自走出國門之日起,同仁堂就將‘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作為最高目標。”高振坤表示,同仁堂正在從以醫帶藥的傳統經營方式向全方位養生保健轉型,“我們不僅為華人服務,還為全人類的健康服務”。
如今,同仁堂已在境外形成了現代制藥、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核心業務,并在各地開辦中醫養生保健中心,將中醫藥和養生保健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整合全球健康資源
2015年12月11日,正值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之際,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同仁堂門店燈火輝煌,50多位中外嘉賓見證了同仁堂在瑞典的落戶。4天后,捷克首家同仁堂門店也迎來了第一批顧客。
據介紹,同仁堂在海外的發展由淺入深,大體分為“四步走”——產品和服務走出國門、實現品牌本地化、開展文化宣傳活動、得到政府層面的認 可。目前,同仁堂在澳大利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已成功實現“四步走”,但在進軍歐美主流市場的過程中,仍面臨較為嚴苛的準入標準。
對此,同仁堂因地制宜,文化先行,在荷蘭、波蘭、瑞典等歐盟國家建立養生中心,推廣中醫文化、中醫推拿、養生茶飲等傳統中醫項目。同時,成立各國政策研究小組,聯手海外醫藥研究機構,展開中藥成分安全性研究。
在“走出去”的同時,同仁堂也在整合全球健康資源,將優質產品“引進來”。2015年10月9日,同仁堂打造的跨境電商平臺“天然淘”正式上線,用戶不僅可以在線購買同仁堂的產品,也可以購買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多國的保健品。
下一步,同仁堂將在跨境電商平臺中引入中醫線上服務,在銷售產品的同時,提供健康檢測與咨詢、醫療保險等服務,努力打造“大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