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肖春飛視點:北京奧運會開幕八周年了……

2016-08-09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時間總是令人感慨:今年8月8日,北京時間里約奧運會比賽第二天,正好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八周年。

  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八年,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

  八年變化,萬字難述。夫妻間有一個“七年之癢”,八年,故事更多。繁復龐雜的故事,依托于個體命運之變遷來呈現,是最好的敘事,就從孫楊賽后之哭來切入吧!

  八年前,孫楊躋身北京奧運會兩項決賽,名次是:一個第四,一個第七,沒能站上領獎臺。那一年,他還不到17歲。此后他在上海世錦賽上創造了歷 史,接下來在倫敦奧運會上再一次實現突破,他的頭頂籠罩著英雄的光環,卻又卷入師徒反目、無照駕駛的八卦,難免名利場的是是非非……在備戰里約奧運會的時 候,他又意外受傷,帶著沉重的護具下水訓練,到了里約,仍然還在接受理療。

  這么多的故事堆積在他的身上,當他以0.13秒微小的差距與奧運冠軍擦肩而過后,失聲痛哭,是真性情流露。有人出于慣性思維,指責他是背負太多的國家壓力,“唯金牌論”的惡果;也有人高高在上,批評他不應該哭,應該笑著面對。

  跟著自己的情緒哭與笑,是一個正常人的正常表現。對于孫楊而言,吃了那么多苦,付出那么多努力,結果因為微小差距而沒拿到金牌,哭一場,再正常不過。從國家層面而言,可以淡化金牌;但對一個風華正茂的高水平運動員來說,又怎么可能放棄對金牌的追求?

  好在,更多人對孫楊表示理解和同情,他的粉絲們甚至還發起了“孫楊不哭”的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網上沒有人說“此刻我們都是孫楊”“我們陪孫楊一起哭”。

  中國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失敗后能夠真性情地展現自我,中國觀眾能夠接受中國運動員失利后的真性情流露,時間并不長。1988年,“體操王子”李 寧兵敗漢城,鏡頭掃過的最后一秒,是他微笑著向觀眾致意。這一笑遭到無數國人的口誅筆伐,“輸成這樣,還有臉笑?”實際上,走下賽場,李寧與隊友閉門抱頭 痛哭,但人們依然不原諒,“還有臉哭?哭有什么用?”

  俱往矣!“奧運金牌優先”年代已經過去,雖然時至今日奧運金牌仍然在激發國人自豪感、凝聚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中國人已經過了用奧運金牌來刷存在感的年代,不再對勝利者無條件崇敬、對失敗者無原則痛恨。

  這個背后,是一個民族的氣質的改變。這幾屆奧運會開幕式,中國代表團再也不是當年板著臉步調一致地入場,我們看到的是,旗手雷聲在里約掩飾不住地咧嘴而笑。還有,孫楊在遭遇對手霍頓赤裸裸的挑釁后,從容淡定,不再是那個沖動的任性青年。

  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成長。

  我們回顧三十余年來參與奧運會的中國人心態史,既沉重又欣慰。我們不能苛責過去,不能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去要求當年的人與事,而應該把故人往事,放在他們當年所處的社會現實下來考量,然后,我們會發現前人的不易,我們會發現中國的進步。

  八年前的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筆者至今記得:那個溽熱而激情的晚上,坐在“鳥巢”里,筆者身邊一個北京長大的姑娘,看著煙花在天幕組成的一個個“大腳印”,沿北京中軸線一步步氣勢磅礴地走近時,熱淚盈眶,她說:“從沒發現北京有這么美……”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中,注定有些里程碑,譬如北京奧運會,其留下的精神遺產,是中國人在時光流逝中愈加堅定的自信:無論世界投來何種目光--欣賞、欽佩、驚訝,或者妒忌--但中國在進步的大勢,無可抵擋。

  里約奧運會首日比賽無金又有什么關系?對中國而言,該有的都會有,這是綜合國力決定的,看看里約奧運會上,遍布巴西的“中國制造”--從硬件到 軟件,從基建到服務。這屆奧運會開幕前,中國已經拿了一塊經濟的金牌,其他的,水到渠成,事實上,中國正在迎來各領域成果瓜熟蒂落的大時代。

接下來,讓我們欣賞,中國選手在里約的奮力拼搏,不管喜極而泣,還是遺憾而哭,都是一個個中國人的勵志故事,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符合當代中國氣質的中國人,而非“金牌機器”。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