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記者從北京市金融局獲悉,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179.7億元,同比增長9.2%,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6.3%。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本市的新興金融業態成績亮眼。其中,截至6月末,本市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56家,全國268家,位居全國第一;本市 正常運營的P2P網貸平臺數量為299家,位居全國第二,占全國的比重為11.5%,網貸貸款余額2554.9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截至6月末,本市小額貸款公司共批設111家,實現全市16個區全覆蓋,注冊資本金159億元,貸款余額146.6億元。”據金融局相關工作 人員介紹,本市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資金100%投向了“三農”、小微企業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積極為“三農”用戶提供小額貸款支持,最低單筆借款額度為 3萬元。
市金融局相關負責人坦言,今年以來,在經濟增長承壓、資本市場低迷、利率水平走低的宏觀經濟環境下,本市金融業進入下行區間,上半年金融業總體 保持平穩,收入、利潤呈現降幅收窄趨勢,為全年止跌企穩奠定了基礎。承壓前行中,本市金融業仍不乏亮點,比如,保險業保費收入增長勢頭良好,農保險種擴展 至23個,基本實現了自然風險全覆蓋;互聯網金融增勢強勁;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取得新進展。
據金融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針對科技企業“輕資產”的特點,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信用貸款等多種特色產品,形成債權加股權相結合的融資結構,緩解新興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北京市中資銀行高新技術產業人民幣貸款余額2892.4億元,同比增長10.2%。此外,有19家銀行設立了近50 家專門為科技企業服務的信貸專營機構或特色支行,各銀行累計為小微企業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773億元,已發放的貸款無一違信行為。
與此同時,北京作為國家擴大開放服務業的唯一試點城市,金融行業也采取多項舉措提供有力支撐,幫助企業突破融資瓶頸,推進證券基金期貨業、支付清算、跨境人民幣結算等業務逐步開放。
據介紹,自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外匯管理部推出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以來,北京地區共79家跨國企業集團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 務,2465家境外成員企業享受到政策便利,累計融通資金1321億元,資金融通量占全國近20%。同時,截至6月末,北京地區已有5家支付機構開展跨境 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業務,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額達12.38億元,成為促進北京外貿發展的新動力。
此外,本市要素交易領域繼續活躍。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本市47家交易場所共實現交易額3.42萬億元。其中,北京產權交易所及其控參股的各交易平臺累計成交金額3.12萬億元,同比增長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