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劉慈欣:人機結合或將是人類進化方向

2016-09-10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9月8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右一)等人在“科幻與科學的共榮相生”討論現場。

  9月8日,2016年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式開幕,本次大會以“科學創想,智遇未來”為主題,由中國科協主辦,騰訊公司、科幻世界雜志社、中國科普作協承辦。

  在 主會場北航晨興音樂廳,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何夕,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毛利衛等人齊聚一堂,交流科學與科幻的奇思妙想。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毛利衛指 出,人類想在宇宙生存,現在必須通過宇宙飛船、宇航服等來滿足生存條件,而對于未來人體的一部分可能由機器組成、甚至完全由機器人帶著人類的意識飛上宇宙 這一構想,毛利衛現場與劉慈欣進行了探討。

   “我個人認為,人機結合可能是人類進化的一個方向。”劉慈欣對此表示,迄今為止,人類與機器的這種實質性的結合沒有發生,但是除了目前技術上的障礙以外, 結合還可能面臨很大的文化、心理、傳統習慣上的障礙。譬如最初結合者,如何在社會上不受歧視地生存,可能是一個大問題。“但未來人類想大規模移居太空、移 居宇宙,人機結合很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此 外,據《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輯姚海軍介紹,我國科幻出版的數量穩步增長,但在長篇出版上一直在低位徘徊。中國目前有210位科幻作家,美國有1797 位、日本有480位。我國的科幻消費者達到八千萬,這里面有一百萬的核心科幻迷,科幻電影方面,我國科幻電影的備案立項的數量也在大幅增長,今年過去8個 月已經達到85部。在不遠的將來我國科幻片可能占到市場份額20%,有可能達到160億。

  ■ 看點

  科幻作品可反哺科學創意

  在 昨日的中國科幻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科幻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吳巖教授介紹,在科幻史上,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創新型觀念或產品即來源于科幻作品。如《海底兩 萬里》中提出的高級潛水艇、《被解放了的世界》中提出的原子彈、《在地球之外》中提出的太空站等等,都曾引發科學研究,且部分創意最終成為現實。

  在這些經驗的啟發下,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邀請24位專家對過去一年中96種原創圖書,423篇中短篇小說進行分析。發現信息、控制與人工智能,生物、醫學與后人類,航天和航宇等成為科幻作品的創意創新的熱點領域。

  吳巖表示,科幻文學中孕育著未來可能的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科幻不僅來源于科學,從中也可以提取創意和創新,為現實所用。

  ■ 揭秘

  上世紀80年代已有智能手機的概念

  在 劉慈欣的筆下,既有描寫宇宙由膨脹變為坍縮,導致時間逆向回流過去、人類未來止步于一瞬的《坍縮》;也有描寫某外星文明貧富差距極致擴大,最后星球資源幾 乎為一人所有,其他成員只能另辟家園的《贍養人類》。前者圍繞科學內核展開聯想,后者則衍生于人類社會現狀。不過,在劉慈欣眼中,相對于現實生活,科學才 是最主要的靈感來源。

  劉 慈欣介紹,傳統科普型的科幻作品試圖用科幻來普及科學,而他則完全反向,試圖用科學來普及科幻,從科學中來挖掘故事資源。他說,與大眾目前周知的古典科學 不同,現代科學在微觀層面,發現了很多超脫因果鏈的現象,而科學與大眾意識之間的“真空”地帶,則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

  “這種和現實世界的疏離感和陌生感,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故事資源,當然也蘊含著巨大的、我們通過別的渠道難以領略的美學感受。”

  面 對當下科技的飛速發展,劉慈欣則坦承,這對科幻創作會帶來一些壓力。他說,自己最近翻閱上世紀80年代的科幻小說,發現其中已有作品提到智能手機的概念, 但是和今天真正的智能手機相比,小說中的構想遠遠達不到現在所實現的程度。“這樣確實對科幻是個危機,甚至有時候我有個想法,科學催生了科幻,可能也會殺 死科幻。”

  不過,伴隨著壓力的還有機遇。他說,當古典科學描述的世界觀在大眾中普及時,科幻誕生了,并且迎來了黃金時代。而他殷切期待,當現代科學所描繪的、仍為大眾所陌生的世界觀逐漸普及開來時,能催生第二次科幻文學的高潮。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