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國民食品”方便面真不行了?

2016-09-11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現在很少吃方便面了,也就坐火車時偶爾會吃。”在“90后”小梁的記憶中,小時候放學經常吃的方便面,正從生活中消失。其實,小梁的感受并非個例,原來消費者心目中的“國民食品”方便面,正逐漸變得“非主流”。

  日前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方便面產業已是連續第四年下滑。如今企業想把方便面賣出去越來越難,經營業績自然好 不到哪兒去。業內認為,受消費升級、外賣沖擊和方便面自身“垃圾食品”標簽的影響,消費者正在“移情別戀”,方便面陷入失寵的尷尬。

  方便面產銷四連跌

  如今隨便走進一家超市,桶裝的、袋裝的、單包的、連裝的,花花綠綠包裝的方便面,仍在貨架上占據重要位置。不過,悄然發生的變化是,消費者似乎越來越不愛靠近方便面貨架。消費者邢女士說,比起幾年前,現在很少再買方便面。

  消費者不愿買,企業的數據自然也就難堪。上月底,方便面巨頭康師傅公布的半年報顯示,方便面業務營收為15.42億美元,同比下降 13.95%,方便面凈利潤同比下降60.30%至6082萬美元。作為其老對手,統一的業績要稍微好看些,上半年方便面業務出現好轉,上半年收益為40 億元人民幣,同期增長9.8%。

  龍潭方便面是北京本地的品牌,據龍潭食品責任有限公司董事長程云凱介紹,上世紀90年代,北京的方便面品牌最多時達到32家,如今龍潭是碩果僅存的一家,其他品牌陸續消失了。

  中國方便食品大會的數據顯示,去年國內方便面總產量362.49億份,較上年下跌8.54%;銷售額490.91億元,較上年下跌6.75%。 今年前8月,主要方便面企業仍未能止跌回升,行業仍在深度調整。前不久,管理咨詢公司貝恩與凱度消費者發布的《2016年中國購物者報告》也顯示,去年國 內方便面的銷量下降12.5%。

  消費者已看不上眼

  曾幾何時,方便面也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食品,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甚至被一些人冠以“國民食品”的稱號。不過,如今方便面銷量連續下跌,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觀念的升級無疑是更重要的原因。

  記者采訪發現,很多消費者表示,如果沒必要,就基本不吃方便面,只要有可能吃別的,也不會選擇吃方便面。“方便面給人留下兩個非常不好的印象,一個是不健康,一個是太低端。”食品營銷專家朱丹蓬認為,消費者對方便面抗拒性的心理是顯而易見的。

  隨著餅干、酸奶、堅果等能取代方便面的休閑食品層出不窮,方便面的短板和弱點就更加凸顯。朱丹蓬認為,一段時間以來,農民工是方便面的主要消費 群體,不過,隨著新一代農民工消費理念的轉變,方便面也慢慢失去了這塊市場。“最終的結果就是,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現在很多消費者已不喜歡吃 了。”

  消費者口味的變化,消費的升級,方便面連續數年出現衰退,也就不難理解了。

  “國民食品”被逼上懸崖

  “雖然部分企業突圍初見成效,但整體上仍呈‘紅海過熱,藍海寂寞’的同質化、少層次、無差異的競爭格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指出,近兩年來,方便面行業開始通過創新將產品從對價格的競爭轉向對價值的競爭。

  今年,統一方便面就推出了一款“滿漢宴”,標價29.9元,折疊筷、可提式碗蓋、清宮黃袍底色的精致外觀,相當吸引眼球。在營銷上,商家主要通過微店、京東、天貓等線上平臺和京滬等一線城市的高端精品便利店等渠道,每月6000碗限量發售。

  商家聲稱這款高端產品銷量可觀,但在朱丹蓬看來,這可能只是商家的噱頭罷了,并不能挽回方便面行業整體的頹勢,“它的定位是高端人群,這就注定其基數比較小。嘗嘗鮮可以,誰會常吃呢?”

  程云凱認為,方便面市場萎縮是必然的。很多人認為,方便面不健康是因為其是油炸食品,現在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非油炸的方便面。“方便面就是要圖方便,五分鐘就能吃,如果做的跟掛面似的,那就不叫方便面了。”程云凱說。

在一些專家看來,如果不徹底撕掉“不健康”的標簽,方便面最終可能會被逼入死角。朱丹蓬認為,根本的出路就是需要方便面脫胎換骨,把自己的屬性顛覆掉。不過他也坦陳,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或許還沒等到企業把“不健康”標簽撕掉,企業就已經熬不下去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