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航天員首次自主打開返回艙門

2016-11-19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昨晚(18日),圓滿完成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乘坐專機從內蒙古平安飛抵北京。

        冬日的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大草原一片寧靜,只有寒風的呼聲。這片在蒙古語中意為“平安”的地方,昨日迎接兩名完成飛天之旅的“游子”回家。

        在過去的13年間,作為主著陸場,阿木古郎大草原敞開懷抱,5次擁抱了從太空返回地球的10名航天員。

        □現場

        13時11分啟動返回制動程序

        草原上,8架搜救直升機和大批地面搜救人員嚴陣以待。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人群里,不時有人抬頭望天,有的抬起手腕看表。翹首以待的人們,內心既緊張又擔心——飛船返回是載人飛行最后一步,也是風險最大的環節之一。

        13時11分,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飛船啟動返回制動程序,開始朝著地球飛來。隨著一陣轟鳴,第一批5架直升機迅速升空,飛往理論著陸點。

        據主著陸場指揮部有關領導介紹,這5架直升機在以理論著陸點為中心的36×36公里的區域上空四角待命。

        而早在空中飛行等候的2架無人機和1架固定翼飛機,按照指令也飛行至待命空域。這是我國在飛船返回搜救任務中首次使用無人機。

        巨大降落傘吊著返回艙緩緩降落

        “回收一號發現目標。”前置雷達站操作手清脆有力的口令傳到指揮室。這說明,返回艙已經進入主著陸場測控搜索范圍。記者看了下時間,此時距飛船啟動制動程序約30分鐘。

        “回收二號發現目標!”根據回收一號提供的引導數據,測量站雷達天線也穩穩地跟上了目標。

        “穩了!”現場搜救隊員情不自禁地說。

        返回艙離地面距離越來越近,指揮部計算出的著陸點也越來越精確。

        “直升機發現目標!”第一批的一架直升機向指揮部傳來消息。此時,在指定區域待命的第二批3架直升機迅速起飛,奔赴返回艙著陸區域。

        “快看!”記者所在的直升機上有人指向遠處空中的一個小點。記者定睛一看,紅白條紋的巨大降落傘在空中吊著返回艙緩緩降落,宛若一朵美麗的鮮花從天而降。

        在返回艙拋防熱大底后,第一批的5架直升機向著返回艙慢慢靠攏。

        地面搜救分隊在得到指令后,也開足馬力朝著陸點馳騁。數十輛車一路疾馳,在茫茫草原騰起陣陣塵土。

        記者看到,返回艙離地面越來越近。飛船在與大地親吻的一瞬間,一團塵埃騰空,降落傘緊接著撲在地上。

        此時,是13時59分。

        5架直升機在返回艙附近依次降落。直升機的螺旋槳還在轉動,穿著橙色工作服的搜救隊員就快速從直升機上跳下,沖向返回艙。

        景海鵬自主打開返回艙艙門

        記者趕到著陸點時,距離返回艙五六十米都聞到一股淡淡的焦味,那是飛船在進入大氣層時被燒蝕的味道。

        放眼望去,通體青褐色的返回艙側臥在草原上,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著淡淡的光芒。它的周圍,還有一圈淺淺的沙坑。

        飛船著陸后,航天員景海鵬自主打開返回艙艙門。在我國載人飛船的歷次返回中,這還是首次。

        隨后,醫監醫保人員進入返回艙,對兩名航天員的身體狀況進行檢查。

        這個過程持續了大約20分鐘,現場等待的人們卻覺得無比漫長——大家太想見到歸來的航天員了。

        “航天員健康狀況良好,可以出艙。”報告聲傳來,任務總指揮部隨即下達“出艙”的指令。

        隨后,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搜救隊員的協助下,依次順利出艙。

        因為天氣寒冷,出艙后的航天員隨即穿上保暖型睡袋,半躺在航天員座椅上。兩名航天員面帶微笑,精神狀態良好。

        艙外停留不到2分鐘轉至直升機

        航天員在艙外停留了不到2分鐘,即被轉運至醫監醫保直升機。以往在艙內進行的重力適應過程,這次改為在直升機內進行。“因為經過改裝的醫監醫保直升機能提供較為適宜的溫度,而艙內和艙外太寒冷。”指揮部副指揮長李軍智介紹。

        兩名航天員在太空生活工作了33天,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

        在大家的注視中,分別搭載景海鵬和陳冬的兩架直升機起飛,飛向附近某機場。在那里,航天員專機正在等候著把巡天英雄平安送到北京。

        航天員離開了著陸現場,但是搜救隊員的工作還在繼續——他們還將對返回艙進行吊裝、運離現場。

        隨著返回艙被轉移,搜救任務宣告結束。熱鬧的阿木古郎大草原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揭秘

        百臺發動機為天地往返架“天梯”

        從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到兩者的交會對接,再到兩名航天員安全返回的全過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性能各異、功能不同的100臺發動機,為兩名航天員天地往返、來去自如架起太空“天梯”,也為我國建立大型空間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僅以兩名航天員返回地面這個環節來說,六院研制的載人飛船推進系統中的系列發動機就發揮了關鍵作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組合體在飛行了一個月之后,必須實施分離,六院研制的神舟十一號推進艙的姿態控制發動機,就會按照預定程序開始工作。待軌道艙與推進艙分離后,由推進艙上的發動機制動點火,進入到返回軌道,實施姿態調整。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后,搭載兩名航天員的返回艙開始進入到自由滑行階段。

        “飛船返回艙滑行至進入大氣層之前,返回艙的姿態發動機就開始啟動了,為兩名航天員安全返回一路保駕護航。”火箭發動機專家、航天六院院長劉志讓介紹說,依靠發動機一系列精準可靠的工作,返回艙保持穩定的姿態進入到大氣層,一直工作到降落傘安全順利打開,六院飛船推進系統姿控發動機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先后圓滿完成,標志著我國完整掌握載人航天器太空長期駐留技術,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基礎能力。

        劉志讓說:“明年,用我們航天六院研制的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將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推舉我國新一代中型火箭長征七號踏上太空之旅,將與仍然留在太空的天宮二號開展我國航天歷史上的首次太空加油(太空推進劑補加),我們將為這一太空加油技術的實際應用繼續努力。”

        5項關鍵技術突破確保任務成功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這次任務中成功突破5項關鍵技術,為任務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介紹,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應用階段的關鍵一戰,任務周期長、試驗項目新、技術要求高。為確保任務成功,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瞄準任務需求,緊盯難點特點,組織青年科技創新團隊集智攻關,連續突破5項關鍵技術。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