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北京市外調水年利用能力將達15億立方米
昨天(20日),南水北調東干渠亦莊調節池擴建工程現場,挖掘機正在進行作業。
亦莊調節池擴容、河西支線、大興支線三大工程都于昨日破土動工,這標志著南水北調京內配套工程第三階段建設任務全面啟動。工程將于2018年到2020年陸續建成投用,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機場以及房山、大興、門頭溝等新城的供水保障。
“設備、人員均已到位,請求全面啟動亦莊調節池擴建工程!”昨天下午2時,蒙蒙春雨中,大興南海子公園東側的工地嚴陣以待。隨著一聲令下,幾臺挖掘機揮動挖斗,正式開啟擴容工程。此次擴建后,亦莊調節池的庫容將從52.5萬立方米,增加到260萬立方米,比一個昆明湖的蓄水量還多。“調節池擴容的部分呈現如意的形狀,和一期工程共同組成‘如意抱璽’。”項目部長崔嘉向記者展示規劃效果圖。
據介紹,調節池的功能是蓄水、調配、分水。南水進京后要先進入亦莊調節池,在這里與京城原有的水源連接,統一調配,再進入供水管網,流入千家萬戶。在向水廠供水的同時,調節池還承擔水量匹配及水源切換任務。擴容后,其調蓄能力大大增加,將為東南城區聯合調度創造條件,提高城市東南部,特別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供水安全。
同一天啟動建設的還有河西支線和大興支線工程。河西支線工程將為豐臺河西第三水廠、首鋼水廠、門城水廠供水,為豐臺河西第一水廠、城子水廠及石景山水廠提供備用水源,重點解決豐臺河西、門頭溝地區的用水需求,提高石景山地區的供水安全保障,計劃2020年具備通水條件。大興支線工程則連通北京南干渠與河北廊涿干渠,為本市新增一條南水進京通道,主要為包括新機場在內的南部地區供水,計劃2018年底具備通水條件。
按照規劃,2020年之前,南水北調京內配套工程共分三個階段建設,前兩個階段工程都已建成并陸續投用,基本沿西四環以及東、南、北五環建成了一條地下輸水環路。市南水北調辦投資計劃處的王建賓介紹,目前,本市已累計收水20.7億立方米,極大緩解了本市水資源緊張的狀況。但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機場、世園會場館等重點功能區的建設,對本市供水提出了新要求;城鄉供水仍存在不平衡的狀況,也急需擴大南水北調供水范圍。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市加緊了第三階段工程建設。
除三大工程之外,本市還將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北延進京,拓展外調水進京通道,提高首都水資源承載能力;繼續推進配套水廠建設并逐步實現水廠雙水源供水,加快完善中心城供水體系建設;沿六環逐步修建第二條輸水環路。第三階段工程建設完成后,將有效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機場等重點區域和房山、大興、門頭溝等新城的供水安全保障。到2020年,本市每年利用外調水的能力將達到15億立方米,比目前增加將近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