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一帶一路’國家的政府部門和企業都希望合作,主動找來的都忙不過來了。”清華大學啟迪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梅感覺到,中國產業和科技園區運營的成功經驗在海外的需求越來越大。
楊紅梅所在的啟迪研究院隸屬清華大學啟迪控股股份公司,運營著總面積77萬平方米的清華科技園。這是世界上單體最大的大學科技園之一,入駐企業超過1500家,是全球跨國公司研發總部、中國科技企業總部和創新創業企業的聚集地,也是清華大學服務社會功能的重要平臺。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三年時間來,作為高科技園區的代表,清華科技園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園行業的知名品牌。
楊紅梅說,全世界都認識到創新創業的重要,中國高新區、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的蓬勃發展,不僅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也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因此很多國家政府部門、科技企業都來參觀交流,希望將這些經驗帶回到自己國家。
2016年10月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出臺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指出,用3至5年時間,建設一批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技術示范推廣基地和科技園區等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臺。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蔡嘉寧表示,科技創新合作是“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2014年開始,啟迪控股陸續與俄羅斯、巴基斯坦、蒙古、馬來西亞、泰國、埃及等“一帶一路”國家政府部門負責人和企業展開了包括管理培訓、科技園規劃、運營、搭建投資平臺等合作。楊紅梅介紹,基于在國內二十多年科技園的運營經驗,公司通過咨詢服務、管理輸出和雙向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式,幫助“一帶一路”國家建設產業和科技園區。
目前啟迪控股以孵化器、科技園、科技城等業態在中國和全球布局了134個科技創新基地,包含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并在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和我國香港地區建立了國際化的孵化網絡基地群。
中國“智慧”伴隨著科技創新合作注入“一帶一路”。三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逐漸成為我國海外園區建設的重要區域。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日前表示,作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進展順利,被譽為“一帶一路”上閃亮的明珠。截至2016年底,我國在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建合作區56個,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082家,總產值506.9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10.7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17.7萬個。
在埃及,同樣吸引“一帶一路”國家的還有中國的產業新城建設經驗。2016年10月,埃及相關政府部門與華夏幸福簽署協議,后者向開羅提供綜合城市規劃、建設和運營的一體化方案,并計劃建立一座占地面積約為700平方公里、擁有“高度產業集群、完善城市功能及美麗生態環境”的埃及新行政首都,計劃投資高達數百億美元。此外,華夏幸福還在以色列特拉維夫、韓國首爾等地設立了20余個孵化器,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
在柬埔寨,北控集團在國內積累的城市綜合開發運營經驗被借鑒打造中柬金邊經濟特區,成為柬埔寨政府批準的綜合性經濟特區。作為特區的開發運營和管理主體,北控集團將全程主導特區建設,以其下屬的燃氣、水務、市政工程設計、智慧城市、清潔能源等板塊,提供城市基礎設施一體化解決方案,建設成中柬兩國合作共贏、可持續發展的代表性項目。
啟迪控股外事助理張書林說,很多國家都沒有科技園的概念,因此每次有“一帶一路”國家人員參觀訪問,公司都會將科技園建設比喻成一個生態系統中的“溫室”,幫助科技創新企業成長,這個比喻讓很多參觀企業感同身受。
楊紅梅說,我國從1988年開始設立全國第一家國家級高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至今已有30年。科技園區企業產值占GDP的比例約為10%左右。在歷次交流中,她發現,由于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在全球受到廣泛認可,幾乎所有交流訪問中遇到的企業家、政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都了解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并認可合作共贏的理念。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國際化業務總監曾曉東認為,“一帶一路”需要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合作,中國很多科技園區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目前中關村已經和伊朗哈范科技園簽訂了合作協議,雙方會把中關村科技園作為一個典范項目,將其經驗進行解剖并推廣延伸到伊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