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一帶一路”閃耀中國高校科技之光

2017-06-0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及“一帶一路”項目實施,越來越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年學子進入我國各大高校學習專業知識,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新生力量。與此同時,中國高校的科研成果、先進的管理與技術也走出國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建設注入動能。

        去年7月,由北京理工大學自主研發、搭載“理工華創動力客車平臺系 統”的純電動公交客車樣車,在波蘭亞沃日諾市成功投入運營,吸引了歐洲民眾的關注。記者從北京理工大學了解到,近一年來,這輛中國自主研發的電動公交客車 安全運行,服務當地百姓,成為中波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的見證。

        “目前,我們出口波蘭的電動客車已取得歐盟認證,技術水平在業內領 先,車輛運行一年以來順暢安全。我們還派團隊到波蘭直接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持,得到波蘭客戶的肯定,乘客反響也非常好。”電動車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北理 工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林程介紹。今年下半年,我國電動公交客車將實現整車和充/換電系統的全套方案規模化出口應用。

        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地質與勘探、鉆井和集輸等方面的多項重大創新成果,已經應用于當地油氣勘探開發和油氣集輸中,為當地能源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烏茲別克斯坦輸氣管道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重要部分,每年 從中亞地區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約300億立方米。為解決該管道的輸氣損耗問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教授邢曉凱所帶領的“輸氣管道分析與控制技術”項目團 隊,提出天然氣管道計量和管輸損耗的計算方法,提供了管道管輸損耗定位及管輸損耗率的控制措施,保障了該管道安全高效運行,使輸氣損耗下降0.08%,每 年實現經濟效益5000萬元。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白國平的科研團隊自1997起 就對中東、中亞、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國家的油氣富集區展開勘探開發研究,在油氣層的形成與分布、油氣富集規律和資源潛力評價等方面取得一系列 重要成果,為當地油氣工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通過多年研究,這個團隊還逐漸形成海外油氣資源數據庫,為油氣資源國從事油氣地質研究提供了詳實資料。

        “無人駕駛”地鐵—燕房線即將于今年底開通運營,這項無人駕駛技術源于北京交通大學自主研發的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CBTC。

        記者從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去年底,這項技術已中標越南輕軌工程項目。預計明年3月,全長約13公里的河內高架輕軌線路的12列電客車將全部應用來自中國高校的科研成果。

        在印尼、俄羅斯等國,我國具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RTSⅢ型板式無砟 軌道也即將應用于當地的高鐵項目。這種無砟軌道成為目前國內高鐵及我國高鐵“走出去”主要采用的版型。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高亮教授所帶領的團隊 是此項技術理論支撐的重要成員,他們提出了滿足復雜環境條件的無砟軌道空間精細化設計理論,并成功指導了此類型無砟軌道路結構的研發。

        “許多東南亞國家都有修建高鐵、鐵路線的現實需求,有的國家甚至沒有鐵路專業,作為高校我們可以提供技術與咨詢服務,還可以通過聯合培養人才或直接培訓項目人員,幫助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作用。”高亮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