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京張高鐵跨官廳水庫特大橋。
橙虹飛架官廳,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通往未來……這是北京至張家口174公里長京張鐵路上的一幅掠影。
老京張鐵路,始建于1909年,是中國人在積貧積弱中奮起,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新建京張鐵路,于2016年3月29日正式開工,如今已建設一年多時間。
驟雨過,珍珠亂撒,碧波蕩漾。7月中旬,記者來到官廳水庫特大橋施工現場,新建京張鐵路五標一工區工程部長陶正國介紹說,這座特大橋全長9077米,主橋為8孔110米的簡支拱形鋼桁梁。自去年3月底進場以來,工程已完成過半,預計今年10月底將完成8孔的全部拼裝。這也意味著,特大橋的主體工程屆時將完工。
對許多北京市民來說,官廳水庫是“特殊的記憶”。曾經,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庫、北京市主要水源地,不知有多少人是喝著“官廳水”長大的。由于種種原因,1997年官廳水庫完成歷史使命,退居北京市備選水源地。
即便如此,新建京張鐵路跨官廳水庫特大橋的環保標準,也是“一頂一”的嚴格。記者在現場看到,為了避免對庫區產生污染,特大橋水上樁基施工對鉆孔平臺進行全封閉操作,上鋪防水油布,設置鉆渣箱,運輸車及時將鉆渣外運處理。鉆孔泥漿采用長距離管道法輸送至各橋墩位,有效避免了泥漿外溢。
此外,大橋建設采用“頂推式”方案施工,像拼積木一樣,在岸邊拼裝鋼梁,逐步向湖中頂推,最大限度減少對庫區的污染,最后形成8個漂亮的彩虹結構,飛躍官廳水庫。
除了環保標準高,特大橋的建設還面臨兩個難點。一是橋址位于“風口區”,要應對大風下進行安全作業的嚴峻考驗。為了確保安全生產,施工方安排專人每天測量風速,風力過大時大鋼桁梁吊裝工作就會暫停;二是長達4個月的“冰凍期”,使該項目施工有效時間變短,工程技術難度升高。陶正國介紹說,在冰凍期,施工方采用了破冰船每天清理橋墩周邊冰面的方式,確保橋墩的正常凝結。
新建京張鐵路東起北京北站,途經海淀區、昌平區和延慶區,由延慶區康莊鎮入河北省境內,共設10座車站,設計時速為350公里。到2019年年底,新建京張鐵路將建成通車,屆時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最短運行時間將縮短至50分鐘以內,京張兩地也將迎來“軌道上的心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