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人物特寫:“去年一年,我就飛了160多次”——哈工大機器人集團“80后”執行總裁成長小記

2017-08-28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這臺嬰兒車大小的機器人可以噴60米長水柱,能替消防人員進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等危險災害事故現場。”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展區里,工作人員正介紹特種消防機器人。

        此次大會上,排爆機器人、管道機器人、全向輪車底盤機器人等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特種機器人產品悉數亮相。這些特種機器人背后,有著怎樣特殊的人呢?

        “了解自己擅長什么、理想是什么,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這些特種機器人的項目帶頭人,竟然是一位“80后”、現任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執行總裁的王猛。

        “我從一開始就想在智能制造方面有所建樹。”不管讀本科、研究生,還是博士,王猛一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求學,目標感很強。

        在學校期間,王猛帶頭完成了仿青蛙跳躍機器人等多個創新項目,還對被國外技術壟斷的空間機器人產生了濃厚興趣。

        “我當時就下定決心,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靠自己的力量研發新產品。”王猛說。

        畢業后,王猛在某航天研究院工作五年,最終還是回到了他心有所屬的機器人領域。

        兩年前,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成立后,他應聘在北京接管特種機器人事業部。當時整個部門只有他一個人。

        “一個人的團隊,剛開始什么都要自己做。”王猛介紹,光桿司令可不是那么好當的,小到桌子板凳,大到薪酬條例都要自己完成。

        “剛開始招人的時候,連場地都沒有,只好借用中介公司的會議室。”2015年5月18日,對于王猛來講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北京望京租來的場地剛裝修完畢,他們的初創團隊終于有集中辦公的場所了。

        開辟一項新事業,對團隊的每個人來講,都是腦力與體力的雙重考驗。

        王猛介紹,當時,創業團隊的每個人都很拼,有位同事生病,手術登記的手環還沒摘下來就去對接項目,忙完后繼續回醫院做手術。

        “最令我感觸深刻的,是2015年團隊研制的爬壁機器人。”王猛說,團隊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做出來四代產品,適用于從貨車車廂狹小空間內檢查車內是否有違禁物品,多應用于海關等場所。當時團隊只有四個人,那段時光大家幾乎都在辦公室度過。

        王猛說,雖然辛苦但團隊成員從未后悔。他說,特種機器人是集團產品的一個“點”,由點帶面,可以為許多應用場景做出貢獻。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給大家提供很成熟的成果轉化平臺,也有很多優秀校友選擇這個平臺。”王猛說,國家在大力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創新型企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

        在人工智能的新一輪浪潮來臨時,能夠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這樣一個企業內迅速成長,王猛感覺自己是一個幸運兒。他說,能夠在合適的時間找到專業興趣愛好和工作事業的結合點,為產業和社會做點事,這是多少人一生所求,自己是幸運的。

        目前,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特種機器人事業部已擁有應用于水、陸、空全領域的立體化特種機器人產品體系。

        放眼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這是一組靚麗的數字——成立兩年來,在智慧工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領域培育出20余個技術和市場潛力突出的科技創新企業,申報專利300余項,推出了20余類、100余種高新技術產品。

        同事們都叫王猛“猛總”。“去年一年,我光飛就飛了160多次……”王猛笑著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