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蕩漾北運河,一河美景一河歌。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主要流經北京通州、河北香河、天津武清等地,全長140多公里。目前京津冀三地都在積極圍繞運河的保護傳承發力。整修堤岸、治理河道、改善水體、打造景觀等一系列舉措讓這條古運河煥發出新生機。
人們常說,一個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氣。流經京津冀的大運河為三地 增添了靈氣,更帶來了機遇。歷史上,水上運輸是大運河的主要使命。而到了交通網絡日趨完善的今天,尤其是在四通八達的京畿大地,我們對水路運輸的需求遠非 過去那般迫切。相比之下,生態涵養、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才是大運河更契合時代需求的“打開方式”。運河復航既可以催生一條生態休閑的“運河產業鏈”,為三 地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又可以將沿岸景點串聯起來,整合旅游資源、放大旅游功能,可謂一石二鳥。
大運河承載的不僅僅是自然風光,更重要的是歷史文化。三地恢復旅游通 航,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可以將運河文化傳承下去。作為人類文明史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大運河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 的中國智慧。流淌的千年間,見證了沿岸的滄桑巨變,融通了江南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中原文化。北運河更是如此,波濤里泛著三地共同的鄉愁記憶。京津 冀協同發展必須追求基于“地相接”的“人相親”。大運河文化帶正是一個富礦,深入挖掘其內涵,將為我們搭建深度交融的橋梁。
讓流動的大運河滋潤沿岸的文化記憶,離不開統一的規劃和作為。不同于 江南古鎮等具備清晰邊界,大運河是活態的文化遺產,在保護利用傳承方面涉及多個職能部門和行政區域,多頭管理現象突出,溝通協調成本較大。京津冀作為協同 發展的高地,理應從我做起、率先垂范。目前,北運河正式通航已經納入頂層設計,但愿景化作現實,顯然還需要更多具體而微的合作實踐。比如,淤積嚴重的河 道,河段上的一些橋梁、堤壩、船閘等,均是擺在眼前的攔路虎。只有交通、水利、環保、規劃、文物等多部門聯動發力,沿岸各段才能盡早串珠成鏈。
古有詩云,“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 水。”大江大河從來都是天然的紐帶,聯結起沿岸的人們,積淀著共同的記憶。北運河就是京津冀地區文化交融的源頭活水之一。以高度歷史使命感推進大運河文化 帶建設,認真做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三篇文章,三地一體化定能更具活力、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