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將用3年時間躍升成為本市教育新高地。記者昨天獲悉,《通州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支持計劃(2017-2020年)》已正式發布,這是本市首個專為一區定制的基礎教育升級計劃。從今年起到2020年,通州區基礎教育將成為北京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一邊通過集團化辦學等培育一批本地優質品牌學校,一邊借力引入區外名校 。31所通州校已與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北京八中等31所城區優質校結成“兄弟校”。目前,通州區教委正在加緊制定“計劃”推進方案,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
新建12所幼兒園和學校
本月,由市教委統籌,協調有關區教委和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和平里四小、北京八中、北京十二中、北京陳經綸中學等31所優質學校與通州區中小學建立了手拉手關系。這些“兄弟校”將共享課程資源、學科教研、教學管理、校本科研和德育工作等方面資源,城區校將對通州校開展一對一對口支持。
還有一批區外名校將直接在城市副中心落戶,在行政辦公區及周邊地區引入北京一幼、黃城根小學、人大附中等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先期規劃建設12所幼兒園和學校,其中包括幼兒園7所、小學3所、中學1所和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通州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努力實現規劃一所、建成一所、達標一所、辦好一所的目標。”
市教委還將推進在京高校、教科研部門、民辦教育機構和外教支持通州區中小學發展;支持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在通州辦附屬學校、實驗學校。一座國際一流的特殊教育中心也將落戶通州,該中心將集教育、康復、人才培養、醫教研發于一體,服務于城市副中心及周邊區域,功能輻射全市及津冀地區。
本區特色校將獲專項支持
通州既有的中小學也將“抱團”升級。市級將予以一定財政支持,并提供政策保障,重點培育潞河教育聯盟、運河教育聯盟、永樂店教育聯盟3個教育聯盟,以及中山街小學、北京小學通州分校、運河小學、東方小學分別牽頭的4個學校發展共同體,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通州特色文化將成為該區優質品牌校“標配”,具有通州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庫將建成。通州區將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同時設立本地優質校專項支持計劃,在人、財、物等方面加大對通州本地名校的支持力度。一個百年老校提升計劃也將啟動。本市將協調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支持張家灣中學強化藝術、體育辦學特色。
市教委、通州區教委在招生政策、教師編制與管理、課程與教學改革等方面也將賦予通州本地優質校更大自主權。本市將支持通州區運河文化帶的挖掘和開發,建立具有通州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庫,通州區中小學、幼兒園也將統籌建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建專家庫提高辦學水平
本市根據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實際需要,將通州區確立為北京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將統籌在京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力量和城區優質教育等各種資源,依托北京基礎教育研究基地,建立支持通州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智囊團、專家庫,大力支持通州區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機制和保障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
義務教育學校管理將逐步實現“標準化”。作為全國實驗區的海淀區將派出區教委、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口支持,在通州區開展學校管理診斷,組織開展培訓,引領學校規范化管理。
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項目則將通州區所有農村學校納入實施范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專家團隊將開展入校診斷,逐一制定教育質量改進計劃,開展“一校一策”精準支持。
高校、社會力量也將參與到通州區小學體育、美育發展,義務教育課后服務計劃有望擴容。本市將加大對通州區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積極支持通州區中小學生開展學工、學農、游學等社會大課堂實踐活動,為通州區中小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創造條件。
中考改革實驗獲優先支持
通州的中小學生還將享受到一些定制“政策”。比如該區將擴大1+3培養試驗范圍,更多通州普通校初二學生參加面試后,有望直接升入優質試驗校,一口氣完成初三到高三的學習。
本市還將優先支持通州區優質高中開展自主招生、集團內直升等中考改革實驗。優化教育供給模式,支持通州區開展學區制改革、九年一貫制辦學改革,積極探索十二年一貫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培養方式的系統化和多元化。
通州區高中學校也將逐步建設高質量、有特色、可選擇的課程資源,結合學生不同發展需求和學科特點開展選課走班。有關部門還將支持通州區引進外籍教師參與英語教學改革,并請他們為農村地區英語教師進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