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在國家博物館給孩子們講解。
在京城的博物館圈,有一個叫做“耳朵里的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被越來越多人關注,其上線僅9個月,已經積累了近20萬用戶。這個以音頻為載體的內容平臺,用孩子們聽得懂的方式把展覽內容做成導賞,拄著“耳朵里的博物館”這根“拐棍兒”帶孩子們走進博物館,成了不少“懶爸懶媽”的首選。
“耳朵里的博物館”的運營團隊,由一群文博專業出身的年輕人組成。團隊的領頭人是張鵬,80后的他在國家博物館當義務講解員已經有14年了,專門面向孩子講解,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朋朋哥哥”。
用聲音服務更多人
張鵬將自己定位為“青少年博物館公共教育推廣人”。義務講解多年,他感到特別可惜的是,在展廳里一次只能面向幾十個小朋友解說,影響力有限。于是在2015年2月,他成立了北京憶空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員工有十幾個人,主要組織各種線下的博物館講座和游學活動,并推介與博物館相關的青少年圖書。而今年“耳朵里的博物館”的出現,是因為他意識到“當你的講述變成線上的聲音,可以服務更多的人”。
張鵬說,他和團隊所要做的,就是要在不影響博物館自身規劃和發展的前提下,做到博物館資源的二次開發和整合。在這背后,有一個社會背景:2008年以后,我國開始推進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目前全國有4600多家博物館,已有超過4000家實現免費開放。與此同時,博物館也從過去的重視藏品和展覽,開始向公共教育功能轉型。
隨著這幾年博物館的不斷發展,張鵬深切感受到博物館與社會組織關系的改變,“以前基本是博物館自己做展覽策劃,在面向公眾的推廣和教育等服務方面,和社會組織很少合作,但這種情況這幾年改變了。”今年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出現了排長隊的情況,直接影響了大家的參觀體驗。國家博物館宣教部和“耳朵里的博物館”合作,開發配合展覽的音頻產品,一來觀眾能在看展之前先了解展覽,二來可以緩解排隊焦慮。
這種合作方式,對于博物館和張鵬團隊可謂是雙贏。博物館方面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增強了展覽的黏性,更好地服務了社會公眾。據介紹,“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的相關音頻收聽量是144萬次。“博物館有展覽資源和專業性優勢,而我們有市場資源和受眾優勢,兩者結合,能為大家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張鵬說。
“耳朵里的博物館”目前的1200多條音頻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免費的。整個團隊能達到收支平衡,主要還是依賴線下的收費活動。張鵬透露,每個周末,“憶空間”都會組織大概10個線下博物館相關活動,“線上免費的音頻是我們的拳頭產品,和線下活動充分互補。”
盯上特色博物館
通過多年面向孩子的講解經歷,張鵬總結出一套文博教育心得:歷史、文化、藝術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反而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張鵬團隊也總結出講解要符合“小切口、大背景、當下語言”的規律,也就是切口要小,但要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并和當下的語言環境以及社會發展有勾連。
張鵬用國博的一件宋代文物“濟南劉家功夫針鋪青銅版”舉例,“那是世界上最早的廣告牌,上面有自己的廣告語‘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反映了宋代中國商品經濟發展。既然知道那個時代就有廣告了,孩子們在看《清明上河圖》的時候,就可能會看看酒坊的招牌是如何設計的。”
最新數據顯示,北京有180家博物館,這或許會讓許多人發問:有這么多?事實上,除了大家愛扎堆兒的國博、首博、軍博這些綜合性大館,北京還有古代建筑博物館、石刻藝術博物館、消防博物館等眾多別具一格的博物館。張鵬直言:“可惜的是,這些博物館的發展并不均衡。”挖掘特色博物館資源,成了張鵬團隊目前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們希望家長們能扭轉理念,意識到這些特色館也是值得一看的。”
特色場館的資源要調動起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博物館的相應配套資源要到位。張鵬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全國消防日”前夕,團隊和中國消防博物館合作進行的線下“會員活動日”。消防博物館特別設置了消防車和各種專業的消防器材,在半天時間里,幾百個孩子通過主題講座、展廳參觀、實景互動等體驗了一次特別的“消防之旅”。
培養進博物館習慣
在張鵬看來,國內不缺少充滿大量知識內容的各類博物館,但缺少的是參觀博物館的傳統。前幾天他的一次經歷,更是證實了這一點。
在國家博物館四層青銅展廳,一對父女的面前是一件青銅簋(guǐ)。小姑娘問爸爸:“這是什么呀?”爸爸瞥了一眼展牌,“青銅啥。”小姑娘不滿足地又問:“那它上面畫的都是些什么呢?”爸爸大概有些尷尬了,嘟囔道:“不知道……”張鵬正想上前給他們講講,這位父親已經拉著小姑娘離開了展柜,而他留下的一句話更是讓張鵬感到遺憾:“這里沒什么意思,咱們去別的地方看看吧!”
其實,促使“耳朵里的博物館”上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張鵬意識到:要讓孩子愛上博物館,父母要首先愛上博物館。因此,“耳朵里的博物館”受眾主體是70后和80后的家長群體。“耳朵里的博物館”所有線下產品,包括講座和游學,也都是以家庭為主體,家長和孩子必須共同參與。
購買“耳朵里的博物館”線下博物館服務的家長,復購率能占到六七成。對不少孩子來說,逛博物館的習慣,正在慢慢培養。不過,相比于北京城區的孩子,郊區的孩子對博物館的認知依然很少。前段時間,張鵬和團隊來到延慶一所打工子弟學校,舉辦了博物館公益講座。當得知有的孩子上了五六年學,還沒有機會進城去一次博物館時,張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的下一步計劃是在北京郊區的小學建立以博物館為主題的圖書館,把“耳朵里的博物館”出版的博物館圖書、相關音頻產品、視頻課程等都送到那兒。
在張鵬看來,中國當下的博物館公共教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這樣描述自己所做的事:一個孩子影響三代人——他自己,他父母以及他的孩子,“我們做的是一件種樹的事,樹現在還在長,我們可能乘不了涼,但這代孩子和他們的下一代一定可以。”